正文 第二十七輯 稱 謂(2 / 3)

“丫頭”的由來

古代女孩子頭上一般梳著兩個“髻”,左右分開,對稱而立,像“丫”形,所以稱為“丫頭”。唐代劉禹錫《寄贈小樊》詩雲:“花麵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

其實,“丫頭”不僅指小女孩,對小輩女子表示親熱時也可稱其為“丫頭”。如《紅樓夢》第三十五回,賈母說:“當日我像鳳丫頭這麼大年紀,比她還來得呢。”鳳姐已非小女孩,但在賈母眼裏,仍是受疼愛的女孩子,所以稱她為“丫頭”。

由於古代青年女婢經常梳成丫髻,所以“丫頭”一般又成為對婢女的稱呼。宋代王洋《弋陽道中題丫頭岩》詩寫道:“不謂此州無美豔,隻嫌名字太粗疏。”自注說:“吳楚之人謂婢子為丫頭。”可見稱婢女為“丫頭”開始流行於吳地,宋代北方人還不大清楚,所以王洋寫詩要加以注明。從此,“丫頭”這一稱呼也就流行起來了。

“伯樂”的由來

春秋時期,秦穆公手下有一個人叫伯樂,又名孫陽,是當時著名的相馬師。他能一眼看出馬的優劣,從一群馬中選出千裏馬來。據說他曾從冀北經過,人們議論道:“伯樂一過,冀北之野,馬群遂空。”冀北的好馬讓他選空了。

有一次,有個秦國人牽了一匹馬到市場上去賣,一連三天無人問津。於是他就去求伯樂幫忙,他說:“我請您去看一眼我的馬,隻需要看一眼,然後請在離開時再回頭看一下。我會重重地酬謝您的。”伯樂推托不過,隻好去看一眼那匹馬,離開時又回頭瞧了一下。他剛離開,這匹馬的身價立刻增加了十倍。

又有一次,伯樂在街上碰見一輛大車,裝了滿滿的一車鹽。他一眼看出拉車的馬是著名的太行駿馬,那馬由於負擔過重,累得大汗淋漓,走著走著跌倒在地,渾身簌簌發抖。伯樂見了,趕緊從車上下來,撫摸著這匹馬,心疼得大哭起來。他一邊哭,一邊脫下自己的衣服蓋在這匹顫抖著的可憐的千裏馬身上,這馬兒似乎也通人性,它用感激的眼神看著伯樂,仰起頭來長嘯一聲,聲音直衝雲天。

後人於是用“伯樂”來比喻善於識別人才、愛惜人才的人。

“鼻祖”的由來

唐明皇酷愛歌舞戲曲。有一年元宵佳節,唐明皇和文武百官及宮廷的梨園弟子共同宴樂。歌舞優伶為助酒興,化裝成各式仙子、神魔,粉墨登場,唱著唐明皇親自譜寫的曲子,翩翩起舞。一些大臣戴上各種各樣的麵具,踏著節拍,載歌載舞。唐明皇酒酣興濃,先是為大家敲鼓擊板,隨後也加入歌舞的行列,隨著悠揚的音樂起舞。但不久他就發現別人化裝的化裝,戴麵具的戴麵具,就自己一個人光著臉有點兒不協調,於是就順手抹了一點兒白粉,塗在鼻子上,然後對眾人說:“孤親自飾其妝,與眾卿同樂。”臣子們自是曲意逢迎皇上,齊聲道“吾皇乃曲伎之祖,點彩有神,臣等當敬心學之。”唐明皇聽了更是高興,與眾人通宵歌舞,盡情歡樂。

因為唐明皇知音律、識曲譜,並且能創作,為戲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梨園弟子都尊他為“鼻祖”。後來,這種說法流行開來,人們就把開創某一行業、學科的人稱之為這一行或這一學科的鼻祖。

“明星”的由來

“明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爾雅·釋天》是這樣詮釋的:“明星謂之啟明。”就是說,因為它一出現,天將破曉、黎明到來,故叫“啟明”星。

“一日之計在於晨。”由於“明星”一出,新的一天降臨,又一個新希望會鼓舞人不斷奮進,所以,“明星”的含義便被引申開來,以它來作為在某項事業上有輝煌成績者的尊稱。

“泰鬥”的由來

“泰鬥”是“泰山、北鬥”的簡稱。文學泰鬥是指有名望、有影響、被人們所景仰的文學家。

據《新唐書·韓愈傳》記載: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善於寫古文,死後,他的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

起初,人們為了表示對韓愈的推崇和景仰之情,把他比做“泰山、北鬥”,後來,就用“泰山、北鬥”來比喻在某一方麵成就突出,在社會上有名望、有影響的人。

“巾幗”的由來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翻山越嶺攻打魏國,與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對陣於渭南。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遠道進兵,諸多不便,必然急著作戰求勝。於是他堅守軍中,不與蜀軍交戰。心想這樣時間一久,對方的軍隊必被拖垮。

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卻穩如泰山,不予應戰。諸葛亮便使了一個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即婦女戴的頭巾和發飾(幗為古代婦女戴的頭巾)。諷刺司馬懿不敢出來應戰,膽小怕事,不像男子漢。

這一招果然靈驗。司馬懿收到諸葛亮送來的婦女頭飾,大為惱怒。他向魏帝上表請求出戰,但魏帝不同意,還派了一個叫辛毗的臣子前往軍中監督司馬懿。後來,司馬懿幾次想要出兵,都被辛毗手持代表皇帝的杖節予以阻止,司馬懿隻好作罷。

於是,後人便用“巾幗”作為婦女的代稱。

“浪子”的由來

北宋大臣李邦彥,才華出眾,性情豪爽,風流瀟灑,一表人才。寫起文章來思路敏捷,文筆精巧。然而,他生長在民間,熟悉庸俗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一套辦法,善於應對,反應也快。他善於唱曲逗樂,能踢皮球,常把街頭巷尾流傳的俗語編綴成詞曲,人們爭相傳唱。他給自己取名為“李浪子”。

李邦彥擔任宰相時,沒有什麼建樹,隻是阿諛奉承、巴結諂媚,占個官位而已。京城裏的人都把他稱為“浪子宰相”。

後來,人們就用“浪子”來指那些不務正業的遊蕩子弟。

“東西”的由來

朱熹是宋朝時期著名的學者。一天,朱熹去拜訪他的老朋友盛溫如,正巧趕上盛溫如要出去。朱熹於是便問他:“你幹什麼去啊?”盛溫如說:“我要去買東西。”朱熹笑著說:“你隻買‘東西’,就不買‘南北’嗎?”盛溫如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是屬木、金的物品,都可以用籃子裝。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這水、火怎麼能夠用籃子裝呢?所以說,隻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朱熹聽了,連連點頭說:“有道理!有道理!”

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都用“東西”來表示某些事物。

“朋友”的由來

古時候,浙江有一座高山,山下住著兩個以打柴為生的樵夫,一個叫阿朋,一個叫阿友。

阿朋和阿友兩人十分要好,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都一起商量解決辦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比親兄弟相處得還好。

有一天,阿朋進山打柴,很晚了還沒有回來,阿友很擔心,就帶上柴刀進山去找。果然發現兩隻惡狼圍住阿朋,阿朋顧了這邊顧不了那邊,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阿友一看,奮不顧身地衝上去,與阿朋一起奮力搏鬥,終於趕走了惡狼。

有一年夏天,暴雨下個不停,山洪把阿友的房子衝走了。阿朋便把阿友請到自己的家中,兩人有飯一同吃,有衣一同穿,晚上睡在一張床上,像親兄弟一樣。大雨過後,阿朋又上山伐木,與阿友一起蓋了一座嶄新的房子,並用自己的錢為阿友添置了新家具。

周圍的鄰居都很稱讚阿朋、阿友之間的友誼。他們總是說,人們在一起要是都像阿朋、阿友那樣該多好呀!後來,人們就把關係很密切、能夠互相幫助的人稱做“朋友”。

“知縣”的由來

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縣就是管縣,管理、主持一縣的政事。知,解釋為管理、主持,在古詩文中常常遇到。《左傳》中說“子產其將知政矣”,就是說子產將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讀書雜鈔》指出,後世官職上加“知”字,就是從這裏開始。《宋史·蘇軾傳》說蘇軾“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說派蘇軾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即任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後的知府、知州、知縣、知事(知縣又稱縣知事)都是這個意思。

“兩口子”的由來

相傳在清朝的乾隆年間,山東省出了一個名叫張繼賢的才子,他與當地一個叫石萬倉的惡少曾有過交往,這個人家裏有權有勢,其妻曾素箴對張繼賢的才學和為人很欣賞,他們一見鍾情,以後來往次數便多了些。不曾想,石萬倉因酗酒死亡,石家便懷疑是張繼賢和曹素箴合謀害死的,於是告到官府。

因為石家在當地有權有勢,所以官府也不進行調查,就把曾張二人抓起來,關進監獄後嚴刑逼供,最後屈打成招,定成死罪,押送到京城。

事情很湊巧,乾隆皇帝偶然翻閱到張繼賢所寫的供狀,發覺張很有文才,心裏十分讚賞。同時他也很驚訝,這樣有才學的人為什麼會幹這種殺人的事呢?

乾隆決定見見此人,於是便親自來到獄中,他看到張繼賢確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才子,又看了看曾素箴,也同樣是個眉清目秀且溫順的女子。

乾隆對這一對男女產生了同情心,於是他親自批示,將曾素箴發配到黑風口,將張繼賢發配到臥虎口。這兩個“口”相距不是很遠,均在山東省的微山湖地區,可見乾隆皇帝一番良苦的用心。

張繼賢與曾素箴來到發配地之後,心裏依然掛念著對方。他們三天兩頭抽空見麵。不久,他們的事在當地被傳為佳話,老百姓羨慕地稱他們為“兩口子”。

“兩口子”一語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老佛爺”的由來

我國曆史上曆代帝王除了有“廟號”、“諡號”和“尊稱”以外,有些帝王還有“特稱”。明代皇帝的特稱叫“老爺”,而清代皇帝的特稱則叫“老佛爺”。在有些曆史小說、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後稱做“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清朝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三隻手”的由來

“三隻手”是小偷小摸的代名詞,這是盡人皆知的。關於這個稱呼,還有一段來曆呢。

北宋天聖年間,東京汴梁黑道上有個赫赫有名的神偷。當時的小偷,都是用一枚銅錢,將其磨得銳利無比,用以割人腰包,俗稱“跑明錢的”。此公獨特,什麼工具也不用,隻要擦身而過便手到擒來。有一次他為同行獻技,雙手高舉,眾目睽睽之下,一挨身就掏出了別人身上的銀子,好像身上還長著一隻手。眾人對他非常佩服,敬送綽號“三隻手”。直到今天,人們還把小偷小摸這一行當叫做“三隻手”。

“鐵公雞”的由來

人們用“鐵公雞”比喻極其吝嗇的人。這個詞出自清代袁枚《子不語·鐵公雞》。

古時候,有一個十分小氣的人,他吃完飯之後,總要把碗舔一遍,舍不得扔掉一顆飯粒。他的衣服破了以後,總是補了穿,穿破了再補,從來舍不得做一件新的。村上人家結婚,家家都要送些禮物去祝賀,他送的禮物總是最寒酸的,其實他家並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