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的由來
在唐朝,有一個大臣名叫房玄齡,因為他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為此非常尊敬他,封他為梁國公。
可是,唐太宗覺得這還不夠,便打算挑選幾個美女送給他做妾。沒想到房玄齡婉言謝絕了太宗的好意。
之後,唐太宗又找了一個機會談到了此事,房玄齡隻好說是自己的夫人不同意此事。太宗便讓皇後到房家去勸說,但房夫人仍然不同意,態度十分堅決。
於是,唐太宗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派人送了一壺“酒”到房家,並傳話給房夫人:如果仍不同意,就得喝下這壺“毒酒”自盡。
沒想到,房夫人拿起酒壺,毫不猶豫地就把“毒酒”喝下了。在場的人都被嚇得麵如土色,可她卻臉不變色心不跳。誰知,過了一天啥事兒也沒有。原來這壺酒裏裝的是醋,並不是毒酒。
房夫人為了維護家庭和睦和自身的尊嚴,冒險“吃醋”的故事,成為曆史上家喻戶曉的一段佳話,“吃醋”也因此變成了男女之間“嫉妒心”的代名詞。
“點心”的由來
宋朝有一個抗金英雄,名叫韓世忠,其夫人梁紅玉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她經常親自率領兵馬衝向敵陣,與金兵展開廝殺。
有一次,梁紅玉經過一場血戰大敗金兵,下令擊鼓退兵時,看到將士們個個塵沙滿麵,渾身血跡斑斑,但卻人人精神抖擻。她心裏非常感謝這些精忠報國的將士們,那麼,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呢?
她想,這場血戰之後,將士們一定都餓了,於是她立即傳令:馬上趕製美味的糕點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她的“點點心意”。
將士們嚐到梁紅玉為他們特製的這些糕點,都非常感動,精神更加振奮。
梁紅玉這一愛兵之舉很快就傳開了,“點心”的名稱,也就隨著梁紅玉的故事而流傳到今天。
“潤筆”的由來
隋朝有一個名叫鄭譯的人,曾為隋朝的建立立過汗馬功勞。隋文帝楊堅即位時,便對這位開國功臣委以重任。
可是鄭譯卻玩忽職守,對父母又不孝順,被文帝降職,最後又被貶為平民。
後來,隋文帝要重修法令,又想到他的才幹,便重新征召他入宮,並在宮裏設宴款待他。席間,隋文帝對鄭譯說:“你被貶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我心裏有些過意不去,想重新起用你。”於是便下令恢複鄭譯的官職,授沛國公爵位。
鄭譯對此十分感動,舉杯提議祝隋文帝萬壽無疆。隋文帝乘興命內史令李德林立即寫詔書讓他上任。
丞相高潁看了看他們,笑著說道:“筆太幹啦,要潤潤筆哩!”意思是,寫委任狀也得給人一點好處費呀!
鄭譯一聽,馬上笑答:“我削職為民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拿什麼來潤這幹筆呢!”
後來,人們就以潤筆來比喻請人作文和書畫的酬勞,並成為一種書麵用語。
“杜撰”的由來
“杜撰”的意思是沒有根據地編造。關於杜撰這個詞的來曆,卻有一段逸聞。
古時候,有個叫杜默的人,喜歡作詩。但是,他寫的詩,內容空乏,不著邊際,毫無真情實感。而且,他的詩不講韻律,有人說他寫的東西,文不像文,詩不像詩,實在是不倫不類。因此,每當人們看到很糟糕的詩文就會說:“這是杜默撰寫的。”慢慢地,這句話就簡化為“杜撰”。後來,“杜撰”被引申為不真實地、沒有根據地編造的意思。
“斧正”的由來
戰國時期,博學的莊子認識了一個叫惠子的朋友,兩人在學問上互相切磋,取長補短。然而不幸的是,惠子早亡,莊子對此十分痛惜。一次,莊子路過惠子的墓前,不由得回憶起惠子來。他對同來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郢都有個人,在刷牆時鼻尖上濺了一點白粉,這點白粉非常薄,他找了個工匠幫他去掉。這個工匠讓他穩穩地站在原地不要動,一切準備好後,工匠掄起斧子照他的鼻子尖就是一下,那個人鎮靜端立,隻覺一股疾風滑麵而過,而鼻子卻一點兒也沒受傷。有個有權勢的人聽說後,把這個工匠召去對他說:“聽說你運斧成風,能不能給我表演一下呢?”工匠說:“我確實有過這種技能,但是,和我配合的那個人已經死了很長時間了。”
故事講到這裏,莊子歎息說:“自從惠子死後,我失去了學業上的摯友,再也沒有和我談得投機的人了。”
根據莊子講的故事,後人在請人修改文章時,為了表示謙恭,常常用“斧正”二字。
“青春”的由來
“青春”一詞原指四季之中的春季。據劉向《楚辭·大招》載:“青春受謝,白日昭隻。”意即春季來臨,萬物複蘇,呈現出一片生機。
唐玄宗時期,詩人王維將新的含義賦予“青春”一詞,泛指人的青年時期。他寫了《洛陽女兒行》一詩,其中有兩句:“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於是,“青春”一詞逐漸失去春季的詞義,成為青年的代稱了。
“溜須”的由來
據《宋史》記載,宋真宗的時候,有個大臣叫丁謂,此人善於巴結奉承有權勢的人,憑借此種手段,由一個掌管財政的“轉運使”迅速升為“參知政事”,這個職務相當於副宰相。當時的宰相是寇準。寇準對丁謂的所作所為非常厭惡,但丁謂並不知趣,仍然想方設法地討好寇準。
有一次,丁謂和寇準在一起吃飯。寇準很喜歡蓄胡須,而且胡須蓄得很長。寇準吃飯時,一不小心,胡須上便沾上一些飯菜。丁謂見狀,連忙哈腰上前,非常仔細地為寇準溜須拂拭。寇準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厭惡,於是嘲諷似的笑著說:“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邪?”意思是說參政大人你可是國家的大臣,怎麼為上司拂須?一句話說得丁謂滿麵羞愧,因而懷恨在心。後來丁謂為了報這一辱之仇施展陰謀,在真宗皇帝麵前進讒言,詆毀寇準,致使寇準被貶雷州。丁謂雖然得逞於一時,但是他為寇準拂須的醜事卻被載入了史冊,成為千古笑談。後來,人們把“拂須”就通俗地稱做“溜須”了。
“劉海”的由來
相傳古代有一個叫劉海蟾的人,16歲就考上了狀元,不到50歲就當了宰相。有一天他從朝中回家,路遇兩個道人對他說:“先生,你馬上就會有危難了。”說完,兩個道人就不見了。
劉海蟾反複思索了一陣,覺得官場並不適合自己,他想這兩個仙人可能是為了挽救他,便辭去官職,出家到終南山終身修行,後來成為仙人。他成仙後便在民間訪貧問苦,來無影,去無蹤,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當時他的畫像就在民間流傳著,明顯特征是披著長發,麵部有齊眉的短發覆蓋在額前。
因為他幫老百姓辦了很多好事,所以人們都非常尊敬他,由敬重他的為人而喜歡他這種新穎的發式。女孩子們覺得這種發式更能襯托自己容貌的美麗,模仿得很認真,並把它取名為“劉海”。
“黎民”的由來
據說,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形成了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這兩個部落經常發生戰爭,難分勝負。
後來南方的九黎族進入中原地區,這個部落驍勇善戰,他們曾把炎帝打得大敗,追到涿鹿(當今河北涿鹿縣一帶)。後來炎帝與黃帝聯合,在涿鹿與九黎族部落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鬥,最終,九黎族被打敗,九黎族中一部分人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人成了俘虜。
因為炎帝和黃帝這兩大部落是由大約100來個氏族所組成,因此這100多個氏族的人統稱為“百姓”,而把在戰鬥中抓獲的九黎族俘虜稱為“黎民”。“百姓”與“黎民”在這時實際是勝利者與失敗者,或者說是奴隸主與奴隸的身份。
後來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曆了長時間的動蕩與分化,“百姓”有許多人淪為“黎民”,“黎民”中也有人立了戰功或是靠了某種機會成了“百姓”,這就慢慢縮小了“黎民”與“百姓”的界限,一般民眾統稱為“黎民百姓”,“黎民百姓”的叫法也就這樣出現了。
“雷同”的由來
“雷同”一詞在文藝評論中已成為一個術語。它是怎樣來的呢?
古時有一種說法,打雷時萬物都同時響應。《禮記·曲禮上》:“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意思是說,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斷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雷聲而應那樣。因而,“雷同”還有“隨聲附和”之意。《漢書·劉歆傳》:“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
在當今社會,人們經常借用“雷同”一詞來批評那些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作品。
“腹稿”的由來
“腹稿”指在肚子裏寫好的文章。人們用“腹稿”形容極有文才,善於寫文章。典出《新唐書·王勃傳》。
初唐時期著名的文學家王勃很有詩才,不到20歲就任朝散郎,沛王府修撰。當時,諸王貴戚之間盛行鬥雞,王勃作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觸怒了唐高宗,因而被趕出王府。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往交趾省親,在渡海時溺水而死,年僅28歲。
王勃往交趾省親途中,經過洪州(今江西南昌),時逢9月9日重陽節,洪州都督閻伯嶼重新修繕滕王閣,擺下酒席,大宴賓客,為了能在眾人麵前炫耀一番,他事先讓女婿寫好一篇序文。宴席上閻伯嶼又故意拿出紙和筆來,假意請眾賓客作序,客人中沒有敢承當的。輪到王勃時,王勃毫不推辭,痛快地接過紙筆。閻都督對此感到非常氣憤,借故離開宴席,命手下觀察王勃寫文章的情況,隨時向他報告。小吏一再趕來報告,說王勃的文章越寫越新奇,閻都督吃驚地說:“真乃奇才也!”於是,請王勃將這篇序文寫完,宴會盡歡而散。這就是著名的《滕王閣序》。王勃寫文章,開始時並不急於下筆,首先研磨了幾升墨汁,接著就飲酒,然後躺在床上睡上一覺,睡醒後,提筆就寫,立即成篇,不改一字,當時人們都說他肚子裏裝著文章。
“吝嗇”的由來
“吝”和“嗇”的本義是顧惜、舍不得,現泛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而該用不用。人們常把那些一毛不拔的人叫做吝嗇鬼。關於吝嗇一詞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相傳吝和嗇是兩個人。一次,吝先生出去辦事,半路上遇到嗇先生。兩人一路上說說笑笑挺投機,便結交為友。分手時,兩人相約,中秋節到烏有山子虛亭飲酒賞月。約定好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但兩人卻非常小氣,都不願意花錢。中秋節時,兩人如約準時到了指定地點。他們倆什麼也沒帶,兩手空空,麵麵相覷。相視了一會兒,而後哈哈大笑。兩人坐於石桌旁,吝先生首先站起來,用手做酒杯狀,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兄開懷暢飲。”話音剛落,嗇先生就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遊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品嚐。”就這樣,他倆互敬互讓,並且盡情地品嚐著“美酒佳肴”,好不高興。過往遊人看到兩人如癡如醉、荒唐可笑的舉動,都笑得合不攏嘴了。其中一位遊客認識吝、嗇二人,便風趣地挖苦道:“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吃的是吝嗇菜,喝的是吝嗇酒,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自此,“吝嗇”一詞便傳播開來。
“鬥膽”的由來
人們用“鬥膽”形容膽量很大。語出自《三國誌·蜀書·薑維傳》。
三國時期,蜀國有一個人叫薑維。此人很有才幹,得到諸葛亮的器重,曆任征西將軍、衛將軍、大將軍等。諸葛亮死後,薑維統率西蜀軍多次討伐魏國,都不能取得勝利。公元263年,魏軍大舉攻蜀,薑維放棄陰平而退守劍閣,抗擊魏將鍾會。鍾會勸薑維投降,薑維不肯答應。但是,蜀後主劉禪已經宣布投降,無奈之下,薑維隻得向鍾會投降。
鍾會對薑維非常友好,二人坐則同席,出則同車,鍾會常常在別人麵前誇獎薑維。後來,鍾會也暗地謀劃背叛魏國,薑維認為複興蜀漢的機會到了,便假意替鍾會出主意。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事情很快就敗露了,魏軍將士十分憤怒,殺死了鍾會、薑維以及薑維的妻室兒女。
薑維死後,魏兵將他的肚子剖開,發現他的膽長得形如鬥狀,有雞蛋那樣大。
“借光”的由來
戰國時期,秦國有個叫甘茂的大臣,因遭奸臣誣陷,不得已逃往齊國。
當甘茂逃出秦國的邊境函穀關時,正好遇到了著名的縱橫家蘇代。蘇代問甘茂要到哪裏去,甘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他講了一個“借光”的故事:
據說,在一條江的江邊住著許多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們都會聚在一起,把各自帶著的點燈的油倒進一盞大燈裏,一起在燈下做針線活。而其中有一個窮人家的姑娘出不起燈油。所以,其他姑娘就討厭她,準備把她趕走。窮人家的姑娘卻對大家說:“我確實不能拿燈油來,但是,如果我每天早點兒趕到這裏,晚上回家時又晚點兒走,這樣就可以幫助大家打掃一下屋子,安置一下桌凳,這樣對你們會有好處的,你們為什麼還吝惜這照在四周牆上的一點兒餘光呢?如果借點兒光給我,我同你們一起做針線活,是絕對不會妨礙到你們的。”姑娘們覺得她說的話很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蘇代聽了甘茂的這個故事後,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他們倆一起去了齊國,蘇代在齊王麵前極力推薦甘茂,於是齊王拜他為上卿。
現在,我們聽到的“借光”一詞,就是從這個故事裏來的,指請求別人給自己方便。
“說項”的由來
唐朝時,有個讀書人叫項斯。他年輕時對做官並不感興趣,在福建朝陽峰前修築了一間茅廬,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除了過往的和尚、道士,一般不跟其他人來往。
當時的社會崇尚詩歌,讀書人都會寫詩,項斯也不例外,他的文采很好,寫出的詩清新脫俗,很受人們讚賞。在朝陽峰隱居的三十多年中,他寫了許多不錯的詩,到五十多歲時,他寫的不少詩篇已在民間流傳。
於是,有些詩歌愛好者便慕名而來,以詩會友。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他和詩友們逐漸相熟了。詩友們勸他出山到長安去應試,因為住在山中會埋沒了自己的才能。項斯推卻不過詩友們的盛情,終於答應了。
不久以後,項斯來到長安,結識了著名的詩人張籍。張籍讀了項斯的詩作,感到他的作品不同凡響,特地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盡日吟詩坐忍饑,萬人中覓似君稀”之句,對項斯的才華十分欣賞。但是,由於項斯沒有足夠的應考經驗,他第一次參加朝廷舉行的省試時名落孫山。
然而,項斯並沒有氣餒,他接受了朋友的建議,選出了自己得意的佳作,寫成卷,分別投獻給文壇上或朝廷上有地位的人,希望通過他們的讚譽,提高自己的聲望,爭取在下一次考試中名登金榜。
結果,項斯的策略獲得了成功,他給國子祭酒楊敬之投去詩作以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楊敬之十分欣賞他的作品,特地把項斯請到自己府中相見,談吐之間,覺得項斯的人品和氣度比他寫的詩還要好。於是,他當場寫了一首詩送給項斯:
“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相逢說項斯。”
這首詩的意思是:項斯寫的詩我在好幾個地方都看到了,總覺得他的詩寫得好。等見到了他,感到他的人品比詩還好。我本來不理解人怎麼會把自己好的方麵藏起來,見了項斯後我才懂得了,所以我一碰到別人,就會向別人誇獎項斯。
一段時間以後,這首詩便在長安傳開了,項斯的知名度大為提高,他第二次參加朝廷舉行的省試時,終於被主考官錄取為第二名進士。
後來,人們用“說項”表示替別人講好話,替別人說情。
“散步”的由來
“散步”這個詞的產生源自古人的食藥風氣。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因盲目追求延年益壽,服食五石散成為風氣。五石散當中的某些成分毒性較大,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損害。服食後,必須使藥性發作,身體發熱,才能減輕對身體的傷害。當時人稱藥性的顯現為“散發”,散發說明藥已得力,否則,藥性不顯,便會危及生命。為了使藥性能順利地散發,食藥後,人必須行走,而不能靜臥休息,因為行走可刺激藥性的發作。這種行走叫做“行散”。
到了唐代,人們服五石散的風氣漸寢,而行散這種漫步的愛好未減,行散遂演變為散步。
“圈閱”的由來
自三國時起,我國就有在文字和契約上簽字署名的做法,以表示某人的身份,史書上稱為“押”。唐宋時期,改變了過去署全名的做法,臣僚們在進呈公文或傳閱書牘時,隻書寫上自己的字,表示“閱過”之意。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公文、呈文。按照慣例,每次閱過文牘後,王安石都要寫上一個“石”字。由於文牘多,他的性子又比較急,且不太注意書寫規範,因此,這個“石”字在寫了一橫一撇以後,幹脆把剩餘的“口”字畫成了圓圈。據史書記載,“他作圈多不圓,往往窩扁,又多帶過”,因此,給別人造成了很多麻煩。有時候,經他閱讀過的文牘因別人誤會往往輾轉傳了回來。為了方便和明顯,在一次議政會之前,王安石將“閱畢”文牘的符號告訴了大家,即一橫、一撇後加一個圓圈。時隔不久,他又索性把橫、撇去掉了,僅僅將那個圓圈保留,時間一長,其他同僚竟紛紛仿效,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閱畢文件的特殊符號。
“使節”的由來
在古代,使節是一種官職憑證,而不是對人的稱謂。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給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那種叫做符信的使節大多用銅鑄成,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同,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平原任職的,授給他人節;在湖澤地任職的,授給他龍節;在山區任職的,授給他虎節。出使憑證一般都是用竹子為柄,上麵綴些犛牛尾等裝飾品,亦稱旄節。張騫、蘇武等出使匈奴時,持的就是這種使節。
現在,“使節”的含義發生了改變,指派駐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或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
“長壽麵”的由來
有一天,漢武帝和大臣們聊天,聊到了看相。當說到人的壽命有長短時,漢武帝說:“據《相書》上說,人壽命的長短和人中(鼻子到上嘴唇之間的部位)的長短有關。人中長的人壽命也長。如果人中有一寸長,那他可以活到一百歲。”漢武帝說這話時,大臣東方朔在一旁笑了起來。漢武帝於是問道:“你笑什麼?”東方朔連忙解釋說:“我是在笑那個彭祖。都說彭祖活了八百歲,如果說活一百歲的人人中有一寸長,那麼他的臉該有多長啊!”眾人聽了也都哈哈大笑起來,漢武帝也笑了:“是呀,人的壽命怎麼會與人臉的長短有關呢?”
誰都盼著自己能長命百歲,於是,人們就采取了變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願望:臉就是麵,臉長也就是麵長!於是,人們在過生日的時候,就吃長壽麵,用那長長的麵條來祝福長壽。就這樣,過生日的時候,就流行起吃長壽麵了。
“出洋相”的由來
清朝末年,光緒施行新政,要引進洋人的堅船利炮,於是派出許多官員到各國考察。當時的許多官員大多腹內空空,不學無術,卻爭相出洋,到了國外醜態百出,鬧出許多笑話。
李鴻章出使到英國,受到英國貴族的熱情款待。英國已故將軍戈登的家人,特地把曾在各地競犬會上獲得第一名的名貴愛犬贈送給他。不料,數日後收到李鴻章的一紙謝柬,上麵寫道:“感謝您的盛情款待,隻是我現在年事已高,胃口不佳,隻嚐了一點兒,就覺得美味無比,真是三生有幸。”原來,那隻名貴的小狗竟被李鴻章燉著吃了。當地媒體一時嘩然,傳為笑柄。
駐英國使館的一位官員,是個愛財如命、見錢眼開的家夥。他的家屬經常在飯店賓館偷竊毛巾刀叉這類小玩意兒,後來被警察搜出。這位官員為了賺外快,還讓他的夫人包洗全體人員的衣服。他的夫人更是個粗俗之人,把洗完的衣服全都晾在使館門口。一次,英國人看見中國使館門口忽然白帶飄揚,以為中國皇帝駕崩,專門派外交大臣前來探問,才知道那白帶是裹腳布。西方記者曾把它拍下,並將照片刊登在報紙上,成為當時一大醜聞。
這些令人難堪的醜聞,都是出在這些出洋的要員們身上,他們當時那種狼狽的樣子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出洋的醜相”概括為“出洋相”一詞。流傳至今,人們就用“出洋相”來指那些腹內空空、愚昧無知的人在其不熟悉的領域內所做的醜事和醜態。
“孔方兄”的由來
西晉時期,朝政混亂,綱紀廢弛。人們求錢信錢勝於一切,為了錢,可以踐踏一切道德和良心。當時有個南陽人叫魯褒,好學多聞,以貧苦樸素自立謀生。他對這種醜惡的社會現實感到極度失望和傷心,於是隱姓埋名,寫了一篇《錢神論》進行猛烈的譏刺和鞭撻。
魯褒在《錢神論》中這樣寫道:錢的形體象征天地,至高至大,神秘莫測。銅錢的形體內方外圓,內方象征地,外圓象征天;堆積起來像高山,流通起來如大川。時動時靜,都有一定的時機;付出和收入,都有一定的數量。市場使用方便,不必擔心磨損。難以磨損,象征它的壽命是長久的。它永無匱乏之時,就像自然本體的道理一樣,能夠萬世長存,因此被世人看做法神物和寶貝。世人親它、愛它,如同對待兄長。鑒於銅錢有方孔,與孔聖人(孔子)同姓孔,所以尊之為“孔方”。失去它則貧窮軟弱,得到它便富強昌盛。它沒有翅膀,卻可以飛;它沒有雙腳,卻能夠走動。它能叫人一掃嚴厲的麵容,頓時眉開眼笑;它能叫人大言不慚,說出最難說的話。錢多的人列居前位,錢少的人排在後麵。居於前位的人當君王、尊長,排在後麵的人則當臣下、奴仆。尊長富貴而有餘,臣下、奴仆窮困而不足。《詩經》裏說:“歡樂的富人啊,應該哀憐窮人。”
後來,人們就用“孔方兄”指錢,含有取笑諷刺的意味。
“敲門磚”的由來
有一天,張公子去拜訪李公子,他在李公子的庭院外拍了好一陣門也無人應聲。原來,李公子讀書太專心了,沒有聽到張公子叫門。張公子因拍叫了半天也不見李公子來開門,心中十分不快,轉身正要回府,卻一眼瞅見了牆腳的幾塊破磚頭。於是他靈機一動,抄起一塊磚頭對著門猛敲起來。這回李公子可聽見敲門聲了,並且心裏一驚,以為出什麼大事了,急忙起身去開了門,隻見張公子悠閑地倚在門邊。李公子奇怪地問:“出什麼事了?”張公子平靜地說:“沒出什麼事,我閑著無事,特意來拜訪你。”李公子又問:“張公子剛才用何物敲門,聲音如此之大?”張公子回答說:“沒什麼特別的,不過是一塊‘敲門磚’。”李公子大惑不解:“張公子訪友還要專門帶上敲門磚?”張公子瞥了一眼牆腳,笑道:“敲門磚隨處可撿,也隨手可扔,很是方便。”這時,李公子才恍然大悟。
後來,人們就把某些人為騙取名利所采取的手段比喻為“敲門磚”。
“三腳貓”的由來
元朝有個叫張鳴善的人,他對當時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社會現狀特別不滿,於是,就寫了一首《水仙子·饑時》的詞諷刺當時的社會現狀。詞中有這樣幾句:“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鳳鳴;兩頭蛇,南陽臥龍;三腳貓,渭水飛熊。”意思是說:到底誰是英雄呢?五眼雞這樣的怪物倒成了岐山上的鳳凰;兩頭蛇原來是不祥之物,反而成了南陽臥龍諸葛亮;三腳貓本來是顧頭不顧尾、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卻成了渭水飛熊呂尚。後來,人們便用“三腳貓”比喻那些技術不精,沒有真才實學或者知識粗淺的人。
“壓歲錢”的由來
“壓歲”其實就是“壓驚”的意思。前麵我們講過關於“年”的故事,每當年來到人間的時候,小孩總是會受到驚嚇,當人們用煙火鞭炮趕走了“年”後,便拿出一些食物、玩具安慰小孩子。
到了後來,“壓驚”的食物、玩具等就逐漸變成了錢。開始是用彩色的繩子將錢穿起來,放在孩子的床頭,到了清末,流行用紅紙把100文銅錢包起來給孩子。而現在,大人們則準備一些嶄新的鈔票,在春節時送給孩子,以示春節的喜慶。
“走後門”的由來
宋徽宗趙佶是個昏庸無能、驕奢淫逸的皇帝,特別迷戀女色,身為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仍不能使他滿足,還經常出沒於花街柳街巷。
一日,趙佶聽說汴京城裏出了個能歌善舞,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的名妓李師師,便急忙趕去,一見李師師頓時為之傾倒。為了能經常與李師師幽會而又不被人發現,趙佶就命人在皇宮後修一條地道,一直通到李師師住處的後門,以便他去與李師師相會。
梁山好漢108將後來歸順朝廷,就是利用李師師的後門,打通關節,接受招安的。這是曆史上第一次有憑有據的“走後門”。
到了現在,人們把通過熟人找關係辦事統稱為“走後門”。
“抱佛腳”的由來
古時候,有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裏,事事都主張以慈悲為懷,就連犯死罪的人也可以盡量免除一死,於是朝廷上便作出一個規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殺頭的人,隻要走進寺廟,抱住佛腳真心實意地懺悔,並且把頭發剃光,留下來當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
後來人們便用“抱佛腳”來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的人和事。
“吹牛皮”的由來
古時候,黃河的上遊水流湍急,巨浪滔天,普通的船難以在水中行駛。然而,地處黃河上遊的西北地區,牛羊成群,畜牧業十分發達,人們就利用這些優勢,用羊皮、牛皮製成袋子,用四五個皮袋組成一個筏作為渡河工具。因當時沒有打氣的工具,每次下水之前,人們要用嘴把各個皮袋用力吹足氣。用完後,還要放掉皮袋裏的氣,下次用時再吹。吹皮筏是非常累人的活,所以在這一帶,當人們對說大話的人感到不耐煩時就會說:“你若有真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怎麼樣?”
以後,人們就把誇海口、說大話叫做“吹牛皮”。
“閉門羹”的由來
相傳在唐代,宣城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子,名叫史夙,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由於她才貌出眾,許多年輕男子紛紛前來拜訪她,希望與她成為朋友,但是不少人卻很難見到她,結果失望而歸。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她會客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獻上一首詩,如果這首詩讓她滿意的話,才會與客人相見,然後才有可能談到交朋友;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獻上的詩文不合她的意,她就叫家裏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絕會客。
時間一長,來訪的客人們見了羹,也就識趣地退去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見的意思,所以人們便把這羹稱為史夙的“閉門羹”。
“開後門”的由來
清朝末年,有一位思想很保守的大學士,名叫徐桐,他對傳入我國的西洋文化十分反感,采取敵視的態度。
他家住在北京前門的東交民巷,他花錢在這裏買了很大一塊地皮,並建造了一座豪華的住宅。
沒過多久,這一帶就被清政府辟為外國使館區,各國駐華使節共同商量修了一條寬寬的馬路,這條馬路恰好從徐大人家門口經過。
從此,馬路上外國汽車及行人來來往往,徐桐看不慣這些東西,他心裏討厭,卻又不敢惹洋人,更不能改變眼前的現實。為了不再看到這些洋玩意兒,他將大門用磚頭砌起來,在屋後麵再開一個門出入。
這事很快就傳開了,大家便互相轉告:“徐老頭兒開了個後門啦!”
當年的“開後門”是嘲笑徐桐的保守封閉,而今天“開後門”的意思卻變了:通過不正當的門路去辦自己想辦而未辦成的事。
“兩麵派”的由來
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與元朝的官兵在黃河北麵展開了拉鋸戰,這一帶老百姓被這場戰爭弄得苦不堪言。
老百姓心裏明白,戰爭雙方都是不能得罪的,誰來了都要表示歡迎,歡迎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在牆上或門板上貼上一些紅紅綠綠的歡迎標語。
因為是拉鋸戰,就會出現一個村莊反複被雙方多次占領的情況,歡迎的標語也就要反複換來換去,這樣既費錢又麻煩。
當時豫北懷慶府的老百姓為此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
用一塊薄薄的木板,一麵寫著“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另一麵寫著“元朝大軍保境安民”,哪方來了,就將哪方的標語翻出,這樣既省錢又方便。
然而就是因為這個辦法,才使他們後來遭遇了一場大禍。
有一次,朱元璋手下的大將常遇春的軍隊進駐懷慶府,進城後,他見家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寫的都是歡迎起義軍的標語,心裏非常高興。
正在他高興之時,突然刮來一陣狂風,木牌被刮翻過來,反麵全是歡迎元軍的標語。常遇春發現以後,兩眼瞪得血紅,盛怒之下便命令部下,凡是懸掛“兩麵牌”的人家,滿門抄斬。這場血腥的殺戮,使懷慶府人口大減。
現在常說的“兩麵派”就是由懷慶府“兩麵牌”演變而來的,殊不知這裏麵還有一段血淚史呢。當年的“兩麵牌”雖然是口是心非,但卻是被逼無奈。而現在“兩麵派”的口是心非、表裏不一卻並非出於無奈!
“娘子關”的由來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昏庸殘暴,各地紛紛舉兵造反。李淵也乘機而起,於公元617年5月舉兵起義,在這之前,他曾派人到京都長安,將女婿叫回太原來一同行動。
李淵的女婿名叫柴紹,原任宮中侍衛官,知道許多軍事秘密。他在去太原前,和妻子平陽公主商量了一番,結果是公主先留在京城,見機行事。
柴紹一走,平陽公主立即到京城附近招兵買馬。她帶領的起義軍,攻克了京城附近的眾多城鎮。然後她又與其兄李世民的軍隊在渭北會師,圍攻京城,取得赫赫戰功。
平陽公主領導的起義軍裏有一支女子組成的隊伍,她們個個英姿颯爽,英勇殺敵,營中稱她們為“娘子軍”。
因當時的葦澤關地處河北、山西交界處,地勢非常險要,是一塊軍事要地,平陽公主曾帶領娘子軍駐紮把守在這裏,隋軍不敢來犯。
後人為紀念她這一曆史功績,稱葦澤關為“娘子關”。
“安樂窩”的由來
“安樂窩”一語出自《宋史·邵雍傳》,意為舒適的住處,也指安閑的環境。
宋代有一個叫邵雍的人,因為貧困,剛到洛陽城居住時,住的是破爛的草屋,隻能勉強遮蔽風雨。而且,他還得上山砍柴,自己動手做飯,侍奉父母。雖然日子過得很艱難,但邵雍卻安貧樂道。他還將自己破舊的小草屋命名為“安樂窩”,而且自號“安樂先生”。
自此,“安樂窩”作為一個熟語流傳下來,現在指的當然不是破舊房屋,而是指舒適豪宅。
“冷板凳”的由來
舊社會戲台上唱戲,道具多為靠椅,至於板凳,那是敲鑼鼓的場麵上人坐的,放在下場門一側。台上唱戲,鑼鼓一敲,場子裏一下子就熱鬧多了,故戲院老規矩,開大幕前,先來一番鑼鼓,叫鬧鬧場。台側有鑼鼓,場麵上人坐著,那幾個板凳當然就會被坐熱的,這時候,場麵當然也就會熱鬧起來。如若沒有場麵鑼鼓,演員隻能清唱,這場子就顯得冷清,這台側的幾個板凳當然也是冷的。故開始時,作為一句梨園行話,將清唱稱為“冷板凳”。
後來,據說有個叫小三兒的演員到上海來唱戲。這個演員扮相俊美,會的戲多,在北方十分受歡迎。可是在舊上海灘,戲館卻被一些地痞流氓把持著,小三兒到上海後,沒有把這些地痞流氓招待好,這夥流氓就對他懷恨在心,一心想整治他。小三兒登台那天,戲院門口也不給出大廣告,甚至廣告牌前的燈都不給開。開場時,場子裏冷冷清清,隻有場子後邊標價低廉的高腳凳上有些觀眾,而前麵的座位上隻稀稀拉拉地坐著幾個流氓,對著台上亂喝倒彩。及至換場的時候,竟又換下了椅子,在舞台中央放了個板凳,這下弄得全場華然,戲也唱不下去了。
此事一出,立即傳遍了上海灘,“冷板凳”在上海流行起來。
“下馬威”的由來
“下馬威”一語出自《漢書·序傳》,指新官上任,裝腔作勢地顯示威風。
西漢有個少年叫班伯,家世顯貴,常出入宮中,深受皇帝的信任。當時,定襄石、李兩家大姓對抗朝廷,殺害地方官吏,弄得定襄一帶人心惶惶。班伯正準備出使北方的匈奴,當他了解了這件事後,主動向皇上請求去定襄做太守。
定襄的豪紳大姓聽說來了一位年少氣盛的新太守,斷定他在上任之初,要雷厲風行,大抓大殺,顯示一下威風。因此,他們提前將有罪的人藏在了隱秘的地方,然後靜靜地觀看。
然而,事情並不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班伯到任後,首先請來了當地的豪紳大姓,對他們客氣地說:“在座的都是父兄師父,今後有什麼事,還要請大家多多幫忙。班伯一人不能把定襄治理好,所以我不會在這待得太久。定襄是在座諸位的,要治理好也是諸位的事。我這次來,隻同大家交個朋友。”正如班伯所言,從這以後,他不問定襄的事,日日廣交朋友。時間一長,他結交了不少人,逐漸了解到那些犯法的人藏匿在何處。
於是,班伯召集官吏,分頭捕獲,不到十天,郡中震動。定襄很快恢複了秩序。
“刮地皮”的由來
“刮地皮”源自《新唐書·程日華傳》的一段記載。
唐朝時,滄州刺史李固烈是個嗜財如命的家夥。他不顧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後來,唐德宗把滄州交給剛正不阿的張孝忠管轄。這樣,李固烈就必須調任到偏遠的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