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文期刊論文
[1]理查德·布朗加特等:《青年的政治社會化與教育》(上),莫東江譯,《青年研究》1998年第1期。
[2]柴寶勇:《論政黨認同與政黨領袖的關係》,《理論與實踐》2009年第5期。
[3]陳力丹:《引導輿論的基本方式——說服新聞業務研究》,《新聞知識》1997年第9期。
[4]陳多友、[日]小森陽一:《大眾媒體牆與心腦控製》,《開放時代》2007年第5期。
[5]初廣誌、謝瑩瑩:《電視政治廣告的傳播策略研究——以奧巴馬競選總統為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年第4期。
[6]褚萬宗:《新聞與宣傳的聯係及區別》,《新聞三味》2006年第7期。
[7]段鵬:《政治新聞的控製與溝通》,《現代傳播》2010年第3期。
[8][德]尤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1964)》,汪暉譯,《天涯》1997年第3期。
[9]胡亞雲:《論政治修辭與政治傳播》,《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10]胡範鑄:《從“修辭技巧”到“言語行為”——試論中國修辭學中的語用學轉向》,《修辭學習》2003年第1期。
[11]雷頤:《“萬歲”故事》,《炎黃春秋》2008年第10期。
[12]李程:《美國建國初期的政黨報紙》,《國際新聞界》2009年6月上半月。
[13]李宏、劉佳:《傳媒政治研究述評》,《現代傳播》2006年第1期。
[14]李宏:《傳媒政治研究的幾個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15]李蕉:《博客:收複公共失地》,《學術界》2007年第3期。
[16]李元書:《政治傳播學的產生與發展》,《政治學研究》2001年第3期。
[17]李一:《說服的過程類型與技巧》,《黨政論壇》1988年第2期。
[18]廖為建:《論政府形象的構成與傳播》,《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第3期。
[19]林克勤:《西方報紙專欄的發展及現狀》,《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11期。
[20]淩雲:《新聞發言人的說服技巧》,《新聞與寫作》2008年3期。
[21]劉文科:《政治權力運作中的政治修辭——必要性、普遍性和功能分析評論推薦》,《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4期。
[22]劉小燕:《政府形象傳播的理論框架》,《現代傳播》2005年第4期。
[23]劉小燕:《政府形象傳播的本質內涵》,《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6期。
[24]馬敏:《政治象征:概念、結構和特征的分析》,《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6期。
[25]毛錦欽:《領導者的形象特質及其塑造途徑》,《新東方》2005年第10期。
[26]孟建、李曉虎:《中國政府新聞發布製度理論探析》,《現代傳播》2007年第3期。
[27]南峰:《試論新聞與宣傳的主要區別》,《新聞知識》1993年11期。
[28]龐建榮、周流溪:《政治修辭中的閃避回答》,《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2期。
[29]邱均平:《我國內容分析法的研究進展》,《圖書館雜誌》2003年第4期。
[30]任一鳴:《電視媒介與政治行為》,《社會科學》1996年第8期。
[31]宋雲偉:《大眾傳媒與美國政黨政治》,《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0年第4期。
[32]宋正偉、陳少華:《網絡媒介的公共領域——由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談起》,《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33]唐海江、吳高福:《西方政治媒體化評析》,《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2期。
[34]汪暉、許燕:《“去政治化的政治”與大眾傳媒的公共性——汪暉教授訪談》,《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第4期。
[35]王嘉瑞、董原:《公共危機與政府形象的關聯性》,《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36]王士俊:《政治新聞:涵義、類型及傳播特點》,《黑河學刊》2001年第4期。
[37]王科、帥胤:《論政治宣傳的平民化問題》,《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1期。
[38]王紹光、潘毅、潘維等:《共和國六十年:回顧與展望》,《開放時代》2008年第1期。
[39]王世彤、肖雅楠:《突發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變化分析》,《求索》2006年第6期。
[40]夏雨禾:《民主政治進程中報刊角色的演變》,《新聞知識》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