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極化的當今世界,不論你有多強大,都要加入某一聯盟組織,團結起來力量更大,這樣更能增強自己的在世界上的地位。而有些國家,如日本,白視強大,萬事不求人,認為實力就是一切,有實力就可以打敗任何對手。在這種理念下,日本麵對生存困境,一意孤行,最終會像期貨市場中“扛”倉一樣,把自己扛死,被世界淘汰出局。其實,連世界獨一霸的美國,雖然他強大到無人能敵的程度,他還是要抱著北約不放,並削尖腦袋要往各種聯盟組織裏鑽。因為美國知道,如果全世界聯合起來,任何強大的國家都不可能抵抗得住。不要說全世界了,隻要中國、俄羅斯、印度三個國家聯合起來對付美國,美國就隻能有招架之力了。
大國就是大國,大國是海,強國是船,隻有海吞船,沒有見過船吞海的。在中國的曆史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奪取了中原政權,但以後被炎黃所溶化;女真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奪取了中原政權,最後被漢文化所同化。日本在“二戰”中,侵占了中國東北,扶持起偽滿洲國,欲用它那自不量力的文化來消滅中華博大的文化,最終隻能成為了一個曆史笑話。當日本軍隊侵入中國後,發現中國太大了,自己隻是撼樹的一隻蚍蜉,自己的牙齒再堅硬,也隻能傷大樹的一點皮毛,但是大樹要是顫動一下,自己就有可能從樹上摔落下來。
以史為鏡,日本和德國要想當世界超級大國,光有雄心是不夠的。日本和德國隻可能是地區大國,在世界這一級別上,他們永遠是參與者,不可能是主導者。雖然德國成不了世界的主導者,但是像德國這樣的浪子,在回頭後,融入歐盟,致力於歐盟在一體化,憑借歐盟的力量,提高自己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七節德國和日本隻能是參與者
當今世界是追求規模的世界,這種規模不再像過去那樣,隻局限在國家層麵上。我們常常聽到的是歐盟、東盟、阿盟、共同市場、自由貿易區等詞彙。聯合是國際經濟的主流。在國與國之間,企業也都是相互滲透、相互合作,如印度的“世界辦公室”、中國的“世界工場”、中東的“世界油庫”等,許多國家都打上了國際化的標簽。
在這國際大合作中,中流砥柱者就是那些影響世界市場的國家。國際地區性聯盟,雖然如火如荼,但真正能聯為一體的,目前還沒有,即使是歐盟,雖然有歐元,但也是鬆散得隻剩骨架,沒有太多實質性的聯盟。雖然如此,德國在歐盟的努力方向,可以肯定地說是世界的發展趨勢,而最後能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不是歐洲,而是亞洲。
亞洲的文化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東方文化追求共性,而西方文化追求個性。所以,東方人看問題總是從整體著眼,而西方人看問題非得把一個事物拆開分立後,才能思考。因此說,雖然一體化聯盟肇始於西方,但它的真正完成必定在東方。這一結論除了上麵所講的文化不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亞洲是世界的弱勢區域。由於亞洲整體性的弱勢,所以才會有聯盟的迫切需要,以求得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穩住身形,不被西方國家吞食掉。亞洲不像歐洲那樣動如閃電,它顯得沉穩遲緩,但是經過理念的更新,不敢說中東,隻說東南亞,肯定會有一個讓世界注目的大聯盟出現。這個大聯盟產生的條件已經具備,唯一等待的是東南亞各小國放棄猜疑,接受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印度這個世界第四大國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