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美國來說,歐盟是最弱的一個對手。這種弱隻是相對美國來說的,對於“金磚四國”來說是強勁的。論經濟實力,歐盟的GDP問題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位;論凝聚力,歐盟是一個聯盟,有“憲法”,有共同的貨幣,而“金磚四國”隻有一個對話機製,四方之間並沒有合作關係。從這兩點來看,就可以讓“金磚四國”扼腕歎之不如了,更不要說是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它所累積起來的政治、軍事、科技等力量,也隻有俄羅斯可以相抗衡。因此我們必須承認,歐盟一點兒都不弱,而且強出“金磚四國”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
再說美國,連歐盟都要忌憚三分,其力量有目共睹。美國的GDP,以國家為單位來說,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以中國現在的發展速度,按高盛的預測,“或2027年超過美國”。之所以在這個預測中用“或”字,是因為這個預測是一種以現在的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作出的靜態預測。美國的經濟現在處於低迷狀態,但誰也不能保證美國的經濟不會複蘇;中國處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狀態,但誰也不能保證中國能一直保持這種高速發展的速度。在科技方麵,“金磚四國”的水平都大大地低於美國的整體水平,一片小小的芯片都是由美國專利製造的,計算機操作係統由美國的微軟公司所獨霸。軍事科技自不必說,其全麵領先世界上的任何國家,單就規模來說,“金磚四國”的軍事力量加在一塊,也隻是美國的一個“小弟弟”。在國際政治上,美國控製著的北約組織,在聯合國雖然不能一手遮天,但聯合國秘書長早就依偎在美國的懷抱,為美國大唱“頌歌”了。
有美歐這兩個敵人就足夠了,別的潛在敵人都不必再提了。
雖然說了這麼多美歐的強大,但強大隻是一種蓄勢而已。世界終歸不是由強權一手統治的。如果——隻是如果——“金磚四國”能形成凝聚力,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就是三分天下了。但是在這三分天下中,三方的日子都不好過。
以歐盟為例。雖然美國發生了次貸金融危機,但事實上歐盟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要高於美國。據國際金融組織的報告,英國、愛爾蘭等國的房地產市場經濟泡沫已遠遠超出基本麵,而且泡沫越吹越大,現在房地產業下跌之快之深,已經刷新了美國的紀錄。歐盟的其他產業也在衰退,而且將會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法國、德國這“三駕馬車”,經濟相繼出現負增長。德國提出嚴厲的緊縮計劃,另兩匹駕轅之馬卻我行我素,對國內預算不加控製,而且愈演愈烈。英國首相在法國訪問時曾嚴厲批評法國的刺激性財政政策,然而他回國後的當天晚上就出台了和法國一樣的刺激政策。由於歐盟內各成員國在經濟結構和經濟實力方麵的不均衡,導致歐盟“宏觀調控”混亂不堪。德國避免了英法的悲劇,沒有飲鴆止渴,而是“切斷聯係”、“一意孤行”,成為歐盟成員國中經濟恢複最快的國家。
次貸金融危機讓美國嗆了一次水,現在正忙著向外吐髒水。美國所發生的危機衝擊著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隻有金融業相對封閉的中國能幸免於難。美國的經濟一直靠開動印鈔機,對外發行大量美元和出售債券來維持其高額赤字和巨額軍費。為了維持金融神話不倒,美國通過控製國內的美元現鈔來控製通貨膨脹,靠對其他外幣的貶值來縮減赤字。美國一天需要從外部借款20多億美元,用以維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轉,但借款是要還的。為了減少債務,美國實行讓美元貶值的策略。於是,美國在經濟操作上出現了悖論:一方麵,美國需要堅挺的美元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同時吸引外國投資者來美國充實其資金,維持其資金鏈條不斷;另一方麵美元又持續地貶值,打擊了投資者持有美元資產的欲望。美國政府在“飲鳩止渴”中,越喝越渴,但在饑渴中,它還盼望著通過那條“微笑曲線”再次從他國那裏豪奪高昂的附加值,以填補金融上巨大的缺口。
美歐雖然強大,但最可怕的敵人不是他們,而是“金磚四國”自己。
粗看起來,似乎矛盾都集中到中國身上,細一想,無非是中國還不夠強大,另外有美國在其中造謠生事、蠱惑人心,使中國成為世界各國爭論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