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變與不變,在強大美國的虎視下,巴西也許真的如有些人所說的,是一個“永遠的潛在大國”。
印度作為“金磚四國”的一員,其國勢的走向最為撲朔迷離。印度政府,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政治上,亦或在軍事上,其外交的策略就是“亂燉”。雖然堅持不結盟,但在事實上投身於美國的懷抱,同時又向俄羅斯“飛媚眼”。美國把印度親熱地摟在懷裏,並不是因為有感情,而是因為有需要。美國需要印度,是為了利用中印在領土上的巨大矛盾來遏製中國。印度並非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為了有能力與中國抗衡,花費巨資從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家購買“軍事實力”。
自蘇聯解體後,世界不再是軍事帝國時代,而是經濟帝國時代。在新的時代,美國仍然堅持軍事帝國的思緒,在理論上注定他必然衰退,在事實上也有了衰退的跡象。美國作為世界的超級軍事大國和超級經濟大國,其主盟世界的客觀條件都已具備,隻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美國對霸權思想的放棄。但是,讓美國放棄霸權是很難的,所以隻可能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眼巴巴地看著世界盟主的寶座,長籲短歎。2003年,美國發動了第二次海灣戰爭,終於得其所願地占領了伊拉克。在占領伊拉克近7年的時間裏,美國終於明白一個道理:推翻一個政權容易,扶持一個政權難。麵對這一困境,美國和過去一樣,不負責地將軍隊撤出,將處於權力真空的伊拉克拋棄。伊拉克的百姓對美軍撤出以後,伊拉克警方能否維持安全局勢表示非常擔憂。美國在伊拉克的“勝利大逃亡”,讓其喪失了當世界警察的道德資格。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越打越恐怖,讓世界喪失了對他擔當世界警察能力的信心。美國雖然在維護世界安定方麵屢戰屢敗,但並不影響其再戰。
2010年9月2日,在美國的主持下,巴以兩國領導人在華盛頓會麵,重啟了中斷20個月的直接談判。作為主持人,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隻是說,和談要取得成功“需要耐心、堅持和領導能力”,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信心。美國的綜合實力在衰退,如果不依托歐盟,他在2050年能否能主導世界,這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歐盟作為一個國家聯盟,一直致力於作為一個整體麵對世界。因此,他們不但有歐盟“憲法”,而且有“歐元”,同時又有一個快速反應部隊,儼然就是一個國家形象。從這一點來看,他是一個比獨聯體更加緊密的組織。歐盟的GDP在2010年為20.8萬美元,遠遠超過了美國的15.6萬美元。從GDP的規模來看,歐洲應當是世界經濟霸主,但事實並非如此。雖然歐盟以準國家的形象出現,但在其成員國的骨子裏並不認為歐盟是命運共同體。因此,美國依托歐盟可以稱霸世界,而歐盟卻無力單挑世界。歐盟的渙散,也使德國當“垂簾”之盟主的希望變得渺茫。
當今的世界,一個國家可以單獨成為霸主,但不一定就能成為盟主。
世界不可能隻有一個聯盟,所以就不可能隻有一個盟主;一個聯盟中隻能有一個盟主,多盟主主導聯盟,聯盟就會分裂。在這種狀況下,到2050年隻能是“三國演義”,在製衡中維持世界的穩定與繁榮。我們可能喜歡“金磚四國”的童話,但同在亞洲的中、俄、印三國,隻能有一個能成為亞洲的盟主,“天無二日”是至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在亞洲,中國最有希望成為盟主;在歐洲,德國最有希望成為盟主;在拉美,巴西最有希望成為盟主,其他各洲隻能成為國際舞台下的觀眾。至於美國,可能於2050年之前,因債務問題與全世界對決,最終成為破落戶,無權躋身於強國俱樂部,所以隻能說一聲“對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