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解風情的宅男(1 / 2)

楊明能夠搬出去住,完全得益於華夏政府的福利房政策。

華夏政府規定,凡年滿十八周歲的華夏公民,有獨立生活能力並具備相應地謀生手段,且自願獨立居住的,可以享受政府公租房。

公租房政策的出台,歸功於二百年前房地產開發狂潮。當時的政府利用各種政策促使房地產市場極度繁榮,房價快速飆升,壓榨著民眾幹癟的錢包。

一個能和美利堅經濟實力相媲美的大國,最紅火的不是各大商業街區,而是網絡購物。而網絡購物的紅火進一步刺破商業地產的毛細血管,促使其慢慢失血。

最後商業地產的租金隨著房價年年暴增,但民眾在商場購物的習慣已經完全轉向網絡,使得商業地產的前景岌岌可危,最後成為壓倒高房價的導火索。

房地產危機導致華夏國民的“鋼筋水泥”財富成為無法變現的燙手山芋。

經濟持續低迷的十多年間,人口生育率逐年下降,大量的房屋被空置,製造房地產泡沫的政府為了攏聚民心,成為最終的接盤俠。

政府在各地出資收購過剩房產,建立公租房政策,盡可能地想要盤活手中的房產。

可是最初的公租房租金占到工資標準的18%,甚至更多,而且房屋麵積小、住宿環境一般。這又迫使政府改造所有的公租房的麵積,標準設為兩種:一種麵積60平米,一種麵積一百平米。前者收費標準為個人申報收入的10%;後者為家庭申報收入的10%。

公元2300年3月12日,楊明十八歲,住進屬於自己的新家。

這一天楊明破天荒的沒有讀書,而是打掃了一天的房間,然後好任其積攢落灰;這一天,楊明把定製的五個大書架中的三個擺滿了各種書;這一天,楊明住進了麵積六十平米的新家。

十八歲的第二天,楊明購進了大量西方政治學和法律學名著。

因為他從中國古代曆朝興衰中發現,統治者在從政期間高度推崇道德教化是完全錯誤的,並不是說楊明厭惡儒家思想,相反,他是非常喜歡儒家典籍的。

雖然他喜歡儒家道德文化,卻不喜歡將道德強加於一切之上。正如他總結的那樣:政治講道德,那是降智商;經濟講道德,那是烏托邦;文學講道德,那是童話書;曆史講道德,還能學什麼?

苦讀傳統文化典籍十六年的楊明始終認為道德是個人修養,是個人經驗和智慧反哺心靈的饋贈,定位始終在於人,既非物又非事。而西方法律和政治則在於事和物,卻非人。

西方人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創造了上帝,完美虛化的上帝讓所有人都無可挑剔,成為人們的信仰,最終慰藉人們的精神。而華夏最不聰明的地方就是庸俗了宗教,創造了道德楷模。

所有道德楷模都是人,隻要是人就不完美,就有各種需要和煩惱。他們在道德上的閃光點無法掩蓋他們和普通人一樣的需求,最終能夠堅守道德楷模崗位上的都是已經逝去的楷模。因此,楊明討厭這個假模假式的道德社會。

他完全隱居在自己的小屋裏,憑借著出賣個人字畫賺錢、買書、生活,他臨摹各種文體、各種畫風。一句話,為了買書養家。

三十歲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按照客戶指定臨摹的畫作被當作真跡在鑒寶節目中堂而皇之的賣出千萬高價,他封筆了,從此靠領取政府救濟金度日。偶爾題字畫畫,也會當即銷毀。

雖然楊明一直蝸居在家中,卻也沒有忘記父母和妹妹。每月回家聚餐一次,妹妹楊怡小的時候楊明還經常逗她玩。楊怡長大後,在母親張嘉怡的影響下,漸漸與楊明疏遠了。楊明也不為己甚,一如既往。

楊天碩很是愧疚,覺得對楊明不公平。可是楊明從來不爭求這些,隻是想要安靜地讀書、寫字、畫畫、彈琴。

自從妹妹楊怡與楊明疏遠後,楊明表麵沒有情緒,心中卻很傷心,開始學習樂器排遣內心的苦楚。

由於楊明心無旁騖,專心於一事,不出三月就從培訓班學成出師。

教古琴的老師叫王冰蓉,二十三歲,自小學習古琴,經常跟隨國內各大演奏團體到各地演出,是一個美麗嫻靜的女子,恰好楊明要學琴的那段時間空閑,就兼職作了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