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馬校長說了兩校合作,我現在也是西南財大的學術顧問和發展研究院院長,我願意為家鄉做點事。我服務北師大,服務西財,也服務在座的各位老朋友。我們最近出版了一本書,題目是《國際金融危機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由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國外是由美國紐約的NOVA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們北京師範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的實質性合作。全書共有十二章,北京師範大學老師們承擔各章寫作,而西財青年海歸教師們承擔寫各章評論。
今天討論的題目是夏汛鴿老師建議,一是討論如何判斷我們經濟企穩向好,有沒有合適的指標?具體講,4萬億的刺激計劃,在企穩向好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下麵請各位專家發言,每位發言時間控製在15分鍾左右。
鄭京平:今天的金帝雅論壇是首次,官產學交流的一種嚐試。論壇的這個定位非常好。
經濟企穩向好的邊界應該有兩層意思:一是經濟企穩,就是說下滑已經到底了,不會在往下走,就穩了。二是向好,即還繼續往上走。這個分析當然需要有一些指標體係,而且做出一些量化的判斷可能會更好。
經濟增長速度是量化分析的重要指標,增速多少比較合適?涉及增長的動力問題。這樣才能判斷經濟是否企穩向好。我們研究過正常情況下潛在的經濟增長能力,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的潛在經濟增長能力大概是多少?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回溯一下近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10%—11%,其中有外需的貢獻。2005—2008年外需平均貢獻度是20%左右,2008年,降為9.7%,今年可能是一個負值,上半年貢獻率是負的41%。可以看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貿易的萎縮,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增長速度或者說中國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到底多少比較合適?如果經濟增長速度平均前五年是11%或12%,按20%的外需貢獻率可折合為兩個點,或者說,GDP增速9%左右就是沒有外需,就主要靠內需增長拉動,這樣應該算是一個邊界。
至於增長的質量,關鍵還是自主增長,長期的還可以考慮可持續問題。因為現在經濟形勢的企穩向好更多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有一個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度”兩個字,銀監會和央行的同誌也都在,可能看適度、還是不適度,適度寬鬆、還是過於寬鬆的問題。這樣一來,真正經濟自身的自主增長的動力是不是已經恢複了,就是包括8%、9%的速度還是值得考慮得問題。
下麵,我想講講關於當前形勢的判斷和一些簡要的展望。總的來講,在逆風的情況下,2009年中國經濟還是穩健的,形勢還是不錯的。從數字看,大家已經都清楚的看到,全球領先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即使外需減掉兩個點,即使是8%、9%的發展速度,還是不錯的。之所以形勢還可以,我覺得主要是三個方麵:一個方麵就是世界經濟的金融危機還沒有形成第二波,實體經濟的二次探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外需雖然弱了,外部環境帶來的衝擊和去杠杆化,以及大家心理的陰影比預期好一點,這樣使經濟向好發展;第二個原因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發揮了作用。還有振興產業、振興行業、自主創新、改善民生、刺激經濟、擴大內需等等措施,一攬子的宏觀調控政策,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三個方麵是慣性,中國經濟發展的慣性。表現為三個方麵,一是經濟增長本身具有慣性,高增長、高投資、高消費,想一下停下來不太容易,除非有特別強的外部衝擊。第二個就是體製的關係,縣、鄉政府在競爭,有一點陽光就燦爛、撒點雨露就發芽。現在給的陽光和雨露都不是一點了,1.18萬億,政策寬鬆。第三個原因是發展階段的慣性,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城鎮化,這幾“化”也都促進了增長。這個趨勢沒有扭轉的時候,你要想讓中國經濟停下來或者是大幅度降低都是不可能的;還有就是像上海世博會、國慶閱兵、建國60周年慶典這樣一些大型活動的刺激作用還是明顯的。在這樣背景下,中國經濟能夠保持8%以上的增長速度,領跑世界各國是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