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論壇:轉變發展方式:承載力與支持力(1)(1 / 3)

論壇時間與地點:2010年9月12日 北京金帝雅賓館

論壇主持人: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邊慧敏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教授

論壇特邀嘉賓

原慶丹 國家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田成川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戰略處處長處長

楊澤軍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

董忠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

李命誌 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主任

胡存智 國家國土資源部總規劃師

郭東風 全國工商聯扶貧部處長

李莉 國家商務部政策研究室綜合處處長

魏建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

邊慧敏:首先是感謝,感謝大家放棄了周末休息來參加這個會議。金帝雅的論壇已舉辦了3次,今天是第4次,利用這個平台向各位專家和領導討教,共同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我在這裏誠摯邀請各位有機會到我們學校做一些講座,讓我們的師生能夠分享大家的真知灼見。

李曉西:今天的題目是關於轉變發展方式,今年2月份總書記、總理都強調要轉變發展方式,這是學術界高度認同的。再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國家要出大問題了,尤其是環保、資源、氣候各個方麵。前不久,諾貝爾獎獲得者霍金接受記者時采訪說了一句話,他說人類在地球上還能生存200年,這句話令人驚心動魄,一百年後能否喝上幹淨水真不知道,因為現在國內60%以上的水被汙染了。今天來的專家,有研究環境的,也有研究資源的,可以見仁見智。就請大家來聊聊天,互相交流一下。

原慶丹:關於環保,大家共識都有,中國的環保也是國際推動的,從可持續發展到生態文明,一點也不比國際落後。我們做的也很不容易,會遇到各種情況。

關於今天的題目,轉變發展方式:承載力與支撐力。承載力是更多是從環保的角度,環境容量允許我們發展到什麼程度。支撐力主要是指資源,能否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來評價,尤其是前者非常難。資源是有形的東西,有儲量、消耗量,也包括貿易和交換,但是環境容量不好計量,也是動態的,國際上對一個地方環境到底能容納多少東西,沒有一個確認的評價測量方法。環保部門也搞過承載力的研究,但可行的不多。簡單的辦法還通過行政下達排放指標,但是核查起來非常的難。

2002年時,環保總局發布過《國家環境安全報告》,認為中國水的環境承載能力,就是水環境到底能排放多少水體汙染物如COD,當時認為是800萬噸,二氧化硫環境容量是1200萬噸。也僅僅是估算。環境到底容量有多大,簡單地理解隻要環境質量達標就沒有超載;如果環境質量部達標,就要不斷削減排放汙染物的量,一直減到符合環境質量要求。

我記得陝西做過環境承載力的報告,最後結論是陝北是環境超載地區,應該把汙染重的和落後產業淘汰掉,因為當時當地環境質量不好;陝中基本是承載力飽和了,也不能太多排了,也不用減太多;陝南還是承載力超出,可以大力發展。在承載力的問題上,我覺得沒有一個像經濟發展指標上那麼有說服力,能夠控製和操作的東西。環保的監控一鬆,就會超了,超了再去治的話,像重金屬的問題,如果要治的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今天討論環境承載力,就中國來講,不是承載多少的問題,我們的環境是惡化的。現在關鍵怎麼改善環境質量。這就涉及到體製、管理各方麵的事情。因為環境尤其是和老百姓的關係密切,富人有金錢人,環境不好了可以轉移,可以到環境好的地方買房,北京當年為了辦奧運,當時都停了大量企業,大家一起犧牲保北京的環境質量,花的代價不得了。但這種保法不可持續。什麼是可持續呢?這個事兒必須讓它成為市場推動的力量才行。成為市場來推動,企業幹這個事情不合算,我們算出經濟成本並設計相應的製度才行,發達國家做得很好,該轉移的轉移了,環境成本太高了,走了不幹了。再一個是通過完善有效的民主法製製度。而中國這兩個條件不具備,市場經濟條件不具備,法製環境也不好。

環保要靠法製嚴格地約束,去執行它,環境承載力就有了。環保的法律法規都在那裏,但是執行得差得太大了,而且在中國執行情況極不平衡。我們確定承載力到底是多少呢?很難,不要說承載力多少,眼下隻要企業不違法,不出事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