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還有人談到超常規安全標準評估的問題,我認為這確實是很難在事前預測的,因為以前我們也到日本的核電廠參觀過,日本除了東京電力公司,還有很多中小電力公司,我們去參觀核電廠的時候就看到它整個運行的係統,這個係統怎麼樣運行,他們都做了非常詳細而專業的解釋。我們當時去看的時候,感覺還是相當震撼,覺得能夠設計出這樣比較嚴謹科學的係統,而且能夠給人類帶來福利,肯定是了不起的科學和文明進步。但當時我們也提到了一個問題,因為在日本,大家知道地震經常發生,我們就問如果地震來了的話,會不會對核電廠有威脅?當時他們說我們日本經常發生地震,所以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是如何設計的,就把應對地震的這套方案給我們講了,但是最後也加了一句,就是它最高可以對應八級地震的情況。所以這次日本大地震發生以後發生核安全的問題,從心裏,我們也很同情他們,他們可以做到八級抗震,但是誰知道還會有九級,以後會不會有十級的情況?包括颶風,像美國被龍卷風襲擊,意想不到的災害很多。所以,我覺得確實是非常困難和非常有挑戰的部分。
此外,我還想談談關於碳金融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在核安全問題發生以後,整個歐盟碳交易的價格,每單位碳交易的價格從之前的15歐元上下的波動,在五天之內提高了2歐元,就是17歐元一噸的價格,在未來它會為核電帶來安全隱患的問題多支付600億歐元的費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碳金融的市場潛力和容量是非常大的,我國的碳金融市場剛剛起步,在生產領域包括對CDM機製的碳交易都比較多,而且開發的產品和服務也比較成熟。但相對來說,我們提出在2020年比2005年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降低40%-45%,我相信這個我們國家是能夠做到的,但是從它的實質性的總量減排的角度來看,和歐盟或者國際上的期望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是不是應該把碳排放的問題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並給與更多地關注。比如,這次核電危機帶來的挑戰同時,實際上還有契機,日本現在也想到要降低消費,降低電的使用,像我們看到的24小時營業店以前全部是燈火輝煌,但是事故發生以後燈就很少了,隻開了很少的燈,大家都非常理解,甚至市民非常支持和配合這樣的改變。
我們做了一些有關的研究,下麵向大家彙報一下。首先我們研究了提高公民環境意識,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為影響。我們在小範圍內,以365戶家庭為對象做了一年的跟蹤調查,讓他們填寫一個環境價計薄,就是對每個月的水電氣還有汽油的消費量做一個登記,一共是16頁的內容,他們要連續12個月做登記。等12個月完成以後我們觀察到在執行環境價計薄之前,和執行後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執行後減少了2.8%。
第二個研究是對公民參與碳減排的參與意願是怎麼樣的。我們觀察到的結果是,參與意願從性別上沒有差異,公眾認為如果對他們的減排努力有獎勵的話,他們有更高的參與意願。而且如果他們個人的減排量有一種交易平台,這種交易價格越高他們的參與意願越強。
第三,如果我們設定一個人碳排放對獎勵的金額期望是怎麼樣的?比如說每個人規定每年可以排放5噸或者是8噸,對超過這個標準的人進行補付款。對每噸付款的意願是58.5元每噸,對沒有排到8噸或者是5噸的,給我一個獎勵,就是65.8元一噸。這樣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差異。下一步還有很多研究的課題。
今天非常感謝高層的領導對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指導方向,我在這裏感謝各位的發言對我們的啟發,回去以後我會向我們的同學、同事傳達。
邊慧敏:聽了大家的發言,覺得非常好,有很多啟示。我代表學校對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感謝。我們學校是一個老牌的財經學院,地處西南,但也非常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發展。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論壇得到了解國家急需,服務經濟建設。我們學校有一個光華論壇,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能夠來給我們做講座,我代表學校邀請大家。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