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金帝雅論壇:文化體製改革:市場與產業分析(1)(1 / 3)

論壇時間與地點:2011年12月24日 北京金帝雅賓館

論壇主持人: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邊慧敏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曉西教授

論壇特邀嘉賓

阮宗澤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劉應傑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

宋奇慧 文化產業部文化產業司動漫處處長

楊書兵 國務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長

蘇 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孟 虹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華人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陳凱傑 國家商務部研究室投資研究處處長

徐粵春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輿情處處長

方 琦 西南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李曉西:感謝大家參加本次會議。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深化文化體製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決議,裏麵說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文化家園”,“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要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製”。高校要為決策服務,也要為社會服務。我們通過這樣的形式互相交流信息,共同討論 “文化體製改革:市場和產業分析”。請大家暢所欲言。

阮宗澤:非常高興參加“金帝雅論壇”。我對文化隻是感興趣,我研究的是中美關係、國際問題、國際關係。今天談談感想,我就無知者無畏了。實際上我以前在美國工作時每天想的都是中國的事情,我們的工作就是了解美國、介紹中國或者說明中國。說明中國說明什麼?中國非常複雜,你一出去人家把你當中國的百科專家,他可能問你計劃生育的問題、環境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出去都要變成各方麵的專家才可以,要不然人家問你什麼都不知道,你怎麼說明中國,怎麼塑造中國的形象?

今年咱們為了塑造國家的形象,在紐約時報廣場播放了中國的形象片,在CNN也播放了形象片。我和美國官方、學者、智庫的人士交流時,我問他們看了之後感覺怎麼樣?他們說比較複雜,又說實際上沒什麼印象。他們就隻認識姚明,其他人一概不認識。我們中國人可能認識楊利偉,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們覺得好像是一群美女加一些老人,加一些軍人的形象。

因為他們也知道,我們的電視媒體要走出去,這是和我們文化密切相關的戰略部署。他們對我們這麼大規模的以政府主導的形式走出去,試圖要塑造一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形象頗有微辭。表麵他們不說什麼,私下有的朋友就講,美國的文化產業主要靠市場驅動,而且極其發達。他們對政府主導的事情都有反感,不光是指文化,包括外交。我們現在倡導要民間外交而不是政府外交,你做政府的事情做不了一切,很多事情是需要民間來做。文化同樣是這樣。

所以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美國是文化最發達的強國、大國,他們卻沒有文化部。我就覺得非常奇怪,他們的文化是怎麼發展的?我們有文化部,有強大的預算,有很多人,還有強大的國家支持。但是我們的文化貿易基本上是赤字,而我們還有很悠久的文化。從我們現在的角度講,在外麵做工作,應該是多宣傳中國今天欣欣向榮的新形象,而不是動不動就把過去那套又搬出去,這樣就不與時俱進。

我們不說美國的報紙、雜誌、電視台、媒體對重大事件的影響。實際上這和美國的政治、經濟體製有關係。其中很重要文化產業的驅動因素是靠市場為主。政府起著非常次要的作用。政府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呢?我覺得有兩點。一個是政府提供一個宏觀的政策環境,比如說政府確實有傾向性,要鼓勵什麼,限製什麼,這個政府是有法律法規的。比如說對壟斷的限製,在美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涉及到種族、宗教這些問題是要劃紅線的。在中國,可以用殘疾人取笑來獲得掌聲,在美國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你用殘疾人取笑是會被起訴的,但是在中國很受歡迎,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文化衝突。還有膚色、種族等問題,千萬要小心。有時候美國很自由,但是限製又非常多。隻是限製的內容和我們不一樣。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他們強調機會均等、一律平等,起碼法律法規是要提供這樣一個環境。他們也意識的要鼓勵一些文化產業的發展,他們靠什麼方式呢?因為美國沒有文化部,就是靠立法、基金會提供一定的資金。對美國文化產業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是人文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有一些引導原則,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好的文化項目,你的融資遇到了困難,就可以寫申請,他給你一部分錢,你再籌措一部分。所以他們是鼓勵從市場當中尋找生命和活力。第二就是劃紅線的地方不可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