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國對企業、個人、基金會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在稅收上很大的優惠。比如說我要出資建博物館,你個人捐了多少錢,你捐了多少錢以後,可以從你需要納稅的總額中扣除。他們采取稅收上鼓勵和支持的辦法,作用就是把相當一部分社會的資金引導流向了文化產業。美國很多人對文化產業慈善式的捐助,捐助了之後在納稅時有優惠。有時候我問一些美國人,我說你們的慈善捐助怎麼這麼發達?他們說和美國的政策法規是有關係的。美國鼓勵大家捐資,把大家的錢拿出來做社會的公益。你可以捐教堂,也可以辦學校、辦醫院,資金起著一個很重要的調節和調動作用,實際上也是個引導,隻要你做這些公益活動,你的資金就是為社區、為大家做好事,美國是鼓勵的,而且不幹預。
另外我想強調美國的文化產業和美國的崛起還有大國戰略是密切相關的。美國的崛起通常意義上是指經濟崛起、軍事崛起,實際上也是文化的崛起。美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分成幾個階段,但是在每個階段都和美國當時的發展戰略相關,是一個戰略考量。反過來,文化對美國的崛起又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推動美國發展。
我們中國現在處在這麼一個狀況,處於和平崛起的狀況。我們的文化工具在哪裏?我們的文化支點在哪裏?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了,但是人家不知道將來你要幹什麼。你對世界的理想是什麼?這個東西不是你能容易說清楚的,需要用你的文化來說明,我們講我們有“和”的文化,外國人聽不懂,又回到老子、孔子,他們更糊塗了。我們應當思考,怎麼讓世界認識一個嶄新、發展的中國,中國能夠給世界帶來的和平、穩定、繁榮。今天中國要向世界展示的究竟是什麼?這就是中國今後要向世界提供的最大的公共產品。
我們怎麼樣說服世界?我們不能自娛自樂,不能關起門來。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的中國,不再是中國的中國。我們和世界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把中國放在世界的角度來考慮,我們做文化產業,文化體製改革也一定要有一個全球的文化視野。這點非常重要。
另外從美國觀察,他們非常注重對新科技、新工具的使用,這個對我們也有一些啟發。比如說現在大家都認為網絡、信息是未來發展的高端。但是現在最大的門戶網站,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在哪裏?在美國,很多是在加州,他們掌握著對世界的話語權,對事件的解釋,出來一個事件他們就發表評論。我們怎麼辦?我們就隻能重複,美國人是這樣講的,都要引用,這無形中是幫助他們樹立了美國的霸權和美國的神話。為什麼沒有人說中國是這麼講的,如果今後有這種情況出現,我們的大國地位才有更深、更紮實的基礎。所以網絡怎麼運用,對文化的推廣、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我們講文化,歸根到底就是在爭奪話語權的問題。我們有自己的文化,當然我們的解釋有別人聽不懂的時候。別人出一個《功夫熊貓》,一下子就把我們的熊貓文化、功夫文化推向全球,這個現象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熊貓是我們的國寶,美國人太喜歡熊貓了。熊貓是我們最好的符號,但是我們在熊貓這個產業上,拍不出像《功夫熊貓》這種電影。我們可以從《功夫熊貓》現象看出,這個文化元素雖然是你的,故事也是你的,但是別人的講述方式不一樣,它就走向了世界和全球。結果是別人解釋和定義了你熊貓的文化是什麼樣的熊貓,什麼樣的功夫。
我們在對外怎麼講述中國故事,這實際上涉及我們更深的政治或者是文化因素。我們的文化很多,很優秀。但是我們需要有很好的表述、描述,而且這種描述不能自娛自樂、孤芳自賞、自說自話,我們要強調我們怎麼和外部世界描述好一個今天中國成功的故事,你描述好了,別人就對你比較放心,而且對你有更多的了解。反過來對中國的外交,對中國大國崛起就會減少一些阻力,而且隻會增加別人的親近感,讓別人放心。要不然你現在一出去,人家就說“中國威脅”。我們的媒體花了幾百億走出去,對此,美國就有議員提出來說要限製中國的媒體人員進入美國,因為中國隻給美國兩個人簽證,中國現在卻有600多個媒體人在美國,嚴重的不對稱,而他們是中國政府派來的,要對美國進行滲透。由於中美兩國的體製不一樣,我們的媒體均是政府的,美國卻多數是私營的。這就說明我們在外麵打交道的時候有很多的障礙。文化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