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用賞析:
對《老子》一書的閱讀,毛澤東從青年時代就開始了。在他的讀書筆記《講堂錄》中便記有“《老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的心得。在讀德國泡爾生《倫理學原理》(蔡元培譯)時,毛澤東也留有“老莊絕學棄智、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徒為理想之社會而已”的評價。由此看來,毛澤東在讀《老子》時,對書中處處閃爍的辯證法思想很是欣賞。
在文章寫作中,毛澤東也時常引用《老子》中充滿哲學辯證思想的話語來說明道理。其中,他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摘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一例明證。
1956年,國際和國內均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國際上,蘇共二十大召開和波匈事件的發生,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事業帶來了巨大的波折;在國內,經濟建設中出現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應緊張的情況,一些社會矛盾隨之突顯,甚至進一步激化開來。麵對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需要有新的理論、新的方針和新的方法來解決,以便及時總結經驗,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前進。毛澤東這篇《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巨著,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按照毛澤東的說法,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一個總題目。雖然也要涉及敵我矛盾,但重點是討論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為了敘述方便,共分十二個部分展開,即一、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二、肅反問題;三、農業合作化問題;四、工商業者問題;五、知識分子問題;六、少數民族問題;七、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八、關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九、關於少數人鬧事問題;十、壞事能否變成好事?十一、關於節約。
毛澤東摘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古語是在論述第十個問題時。
1956年,在我國個別地方發生了少數工人學生罷工事件。毛澤東盡管不讚成群眾鬧事這樣的壞事,但同時又認為,“這種事件發生以後,又可以促使我們接受教訓,克服官僚主義,教育幹部和群眾”,從這點上來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亂子有二重性。接下來,他援引了匈牙利事件和反共反人民風潮事例來證明這種觀點。他認為,盡管匈牙利事件不是好事,但由於匈牙利的同誌們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間處理得正確,結果匈牙利事件由壞事轉變成了一件好事。匈牙利現在比過去鞏固了,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也都得了教訓。對1956年下半年發生的反共反人民風潮,毛澤東同樣指出這件壞事背後的好事:
“它教育了和鍛煉了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那些動搖分子不願意繼續幹下去了,退走了,大多數堅定的黨員更好團結奮鬥,為什麼不好呢?”為此,毛澤東要求大家必須學會全麵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麵,也要看到它的反麵。因為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這就是中國古代先哲老子認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
在這個問題的最後,為了更好地解釋清楚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的道理,毛澤東又以美國操縱聯合國的多數票和控製世界很多地方局麵的現狀為例分析到:這種現象隻是暫時的,這個局麵總有一天要起變化。因為按照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換的規律,中國的窮國地位和在國際上無權的地位也會起變化,窮國將變為富國,無權將變為有權。而這種轉化的決定條件就是社會主義製度和人民團結一致的奮鬥。
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
《昭明文選》裏也有批評,昭明太子蕭統的那篇序言裏就講“事出於沈思”,這是思想性;又講“義歸乎翰藻”,這是藝術性。單是理論,他不要,要有思想性,也要有藝術性。
——《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一九五七年三月八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56頁)
名句溯源:
“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出自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序》:
至於記事之史,係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讚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
難點注解: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選本詩文總集。因該書是昭明太子蕭統召集文人編纂而成,故名。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文學家。他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並在天監元年(502)被立為太子,但未及即位而卒,年31,諡號昭明,世稱“昭明太子”。蕭統年少時就表現出了對文學的高度喜愛,博聞強識且讀書刻苦。史書讚曰:
“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他組織文士編輯集先秦至梁朝八九百年間各種文體代表作品之大成的《昭明文選》,收錄了130多位知名作者的752篇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舊時讀書人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文選》(序)是蕭統親自撰寫、置於全書篇首的一篇文章。主要闡述文章典籍的發端,簡述了詩、賦、辭、論等文體的發展史略,同時說明本書的選錄標準:宣傳道德的“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的聖賢經書不選;以思辨思想為核心的諸子著作不選;以紀事紀年為主的史書,除略選其中頗有文學辭藻和風采的論讚部分外,其餘有關史事因果的敘述,一概不選。總而言之,全書的選錄原則是“事出於沈(“沉”的舊體字)思,義歸乎翰藻”。這句話成為後人評價文章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大意是:文章的典故和言論,是經過了仔細的思考推敲;文章的形式和辭藻,必須是華美清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