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中國政治演進中的農民問題(1)(2 / 3)

全國範圍的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村經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農業生產受到了個體經濟的極大限製,因為小農經濟分散落後,工具簡陋,增產緩慢,難以抗災。這就使不穩固的小農經濟時刻有向兩極分化轉化的可能,並且當時兩極分化已有發生和發展。一些富裕中農力求變為富農,一些貧農因各種原因而出賣土地重新成為雇農。

麵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新的矛盾的出現,客觀要求必須及時調整生產關係,否則農村生產力就難以進一步發展。為此,中國共產黨及時號召農民組織起來,並於1951年9月,召開全國第一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1953年年底又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在這個決議的指導下,中國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在這一運動中,國家按照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及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引導農民自願聯合起來。並且創造了經過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再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合作社,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引導農民逐步擺脫私有製。這種變革既使農民願意接受,又避免了農業生產力受到破壞和損失。到1956年底,入合作社農戶達1.17億戶,占全國總農戶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占87.8%,基本上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實施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這標誌著國家工業化的起步。此後的幾個五年計劃,受政治幹擾,曆經曲折,但還是堅持在國家工業化戰略總體目標下探索解決農民問題。這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以甘肅為例,1952年,甘肅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6.77元,比1949年的55.34元,增長20.65%,年平均遞增6.45%,到1957年甘肅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2.71元。朱文興,白明.西部大開發—農業.農村.農民[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226頁.

農業合作化運動“使中國廣大農民群眾徹底擺脫了小塊土地私有製的束縛,走上了合作經濟的廣闊發展道路,開創了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新時代”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首先,農業合作化把汪洋大海般的小農個體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實現了土地公有,避免了兩極分化。其次,農業合作化運動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進行了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增強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再次農業合作社在促進生產力發展基礎上改善了農民生活,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

第二階段,從農業合作化完成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57年—1978年),在“左”的思想指導下,中國農村在這個時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農村經濟管理體製——“人民公社製”。

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的2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服務於工業化建設,走過了曲折的路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民群眾雖然付出了極大的艱辛,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且多數地方沒有擺脫貧窮落後的麵貌,農民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到1978年還有2億多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造成這種局麵其原因是多方麵的,除了曆史方麵的、自然條件方麵的問題外,主要是農村人民公社體製以及與之相聯係的政策方麵的因素。以政社合一,“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統一經營,按工分分配為特征的人民公社,通過行政性的積累和投資體製,進行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興辦公用事業,使農民得到某些利益,在消除極端貧困現象方麵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體製政社不分,高度行政化,經營管理過於集中,排斥市場機製,農民缺少自主權,這種土地製度並不適合當時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更不適合農業生產的特點,片麵強調以糧為綱,取消農村集貿市場,取消家庭副業。在人民公社體製下,大規模的經營使農戶的勞動貢獻與所得報酬嚴重脫節,造成了貧富拉平、吃大鍋飯、多勞不能多得的結果。“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是當時的生動寫照。農民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致使農業生產下降,農民收入減少。到1961年,甘肅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66.68元,分別比1956年和1957年下降41.76%和28.08%。朱文興,白明.西部大開發—農業.農村.農民[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2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