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毛澤東評價國學大師(6)(3 / 3)

直到1974年1月25日,從謝靜宜在國務院直屬單位“批林批孔”大會上的報告中才“得到一些線索”。馮友蘭回憶道:“謝靜宜說,在有一次會上,北大彙報‘批林批孔’運動的情況,說到我那兩篇文章,毛澤東一聽說,馬上就要看。謝靜宜馬上回家找到這兩篇文章,回到會場交給毛澤東。據說毛澤東當場就看,並且拿著筆,改了幾個字,甚至還改了幾個標點符號。後來就發表了。她可沒有說是毛澤東親自叫發表的呢,還是下邊的人揣測毛澤東的意思而發表的。也沒有說《光明日報》那篇‘編者按’,是誰執筆寫的。無論如何,自從這兩篇文章發表以後,各地的群眾鼓勵我的信蜂擁而來,每天總要收到好幾封……在領導和群眾的鼓勵下,我暫時走上了‘批林批孔’的道路。”“1973年我寫的文章主要是出於對毛主席的信任,總覺得毛主席、黨中央一定比我對。”

毛澤東晚年曾有過一個講話錄音,其中談到馮友蘭。他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是能寫的,他的觀點是唯心論的。”雖然有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分歧,但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評價人物,毛澤東對馮友蘭卻是很欣賞,所以多次做出正麵的評價,使得馮友蘭“文革”中得到保護。

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澤東病逝,舉國哀悼。當晚,馮友蘭作了一首挽詩。詩雲:

神州悲痛極,億兆失尊親。

一手振華夏,百年扶昆侖。

不忘春風教,長懷化雨恩。

猶有鴻文在,燦爛照征塵。

9月18日,在天安門舉行的毛澤東追悼大會上,馮友蘭又作了一首挽詩。詩雲:

紀念碑前眾如林,無聲哀於動地音。

城樓華表依然在,不見當年帶路人。

毛澤東與趙樸初

1958年6月30日,毛澤東接見了胡達法師率領的柬埔寨佛教代表團,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趙樸初陪同會見。於是,毛澤東利用等待客人機會,興致勃勃地問趙樸初有關佛教問題。

趙樸初的回答給毛澤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他指著趙樸初對旁人說:“這個和尚懂得辯證法。”

趙樸初的佛教慈善路

趙樸初生於1907年11月5日(清光緒三十三年農曆十月三十日),是卓越的佛教領袖、傑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安徽省安慶市人。

1911年,趙樸初隨父母遷回老家太湖縣寺前河居住。乳名“小開”,譜名“榮續”,號“樸初”。5歲開始在家塾裏讀書,接受傳統國學教育。

1920年,13歲的趙樸初離開了他童年生活的太湖縣寺前河,來到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上海。1922年春,趙樸初插班考入蘇州東吳大學附中。1926年,趙樸初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吳大學。在所有的大學課程中,趙樸初特別愛聽江南才女蘇雪林的詩詞課。幼年私塾已有基礎,加上名師的指點,使他在詩詞學業上大有進展。

趙樸初的表舅關之曾以同知(相當於地方政府廳一級長官)身份,做上海道尹袁樹勳的幕僚,是同盟會會員,搭救過孫中山先生。1921年,關之走上佛教道路,1922年發起成立佛教居士林,這是全國第一個居士林團體。同年,創辦淨業社。1927年,淨業社遷入上海覺園。

淨業社是上海江浙佛教聯合會下屬單位,趙樸初在這裏做秘書,收發報紙,起草文件。關之對趙樸初要求很嚴。第一次看到趙樸初起草的文字時,關之皺著眉頭,一邊拿筆批改,一邊婉言批評:“你的國文很好,毛筆字也好,但佛教有佛教的門徑,你要多看佛書。”從此,趙樸初開始研究佛經。

1929年4月,中國佛教會成立,關之被選為九人常委之一。從此,趙樸初和全國高僧大德的接觸更加頻繁了。年輕的趙樸初在這樣一個佛化氣氛裏,不知不覺也走上了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道路。

1935年秋天,一代高僧圓瑛法師在上海興辦圓明講堂,經他介紹,趙樸初皈依佛門,成為在家居士。

在圓明講堂,趙樸初接觸了卷帙浩瀚的佛經。在經卷和高僧的影響下,趙樸初將自己在私塾和東吳大學所學的國學知識,融會貫通到佛學中去;他的詩詞和書法造詣,也與日俱進了。

1934年至1936年間,中國佛教會改組,圓瑛任會長,趙樸初仍在會中任秘書,他同時又在後來成立的中華慈善團體聯合救災會工作。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戰後,趙樸初積極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動員和掩護300多名青壯年奔赴前線,千方百計地救濟、安置難民。上海淪陷後,他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積極與新四軍聯係,把經過培訓的千餘名中青年難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軍總部,其後陸續送往蘇南、蘇北等地參加抗戰。

1938年,趙樸初參加了職業界救亡組織上海益友社並擔任理事長,參加了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統一戰線組織“星二聚餐會”及其核心組織“星六聚餐會”,積極宣傳抗日主張,團結愛國人士,開展秘密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