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上。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始終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首先是要發展經濟。
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
國際競爭,說到底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隻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才能在國際格局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平穩較快的經濟發展勢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按當年平均彙率計算,2005年已經達到2萬多億美元,躍居世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僅略高於4%,人均僅1700多美元,仍屬於中低收入國家。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按照十六大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提出到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實現這一目標意義深遠,任務艱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隻有加快經濟發展,才能確保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緊緊抓住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對於我國加快實現現代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我們強調加快經濟發展,不是單純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具有綜合性強和簡便易行的優點。但是,國內生產總值不能全麵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不能全麵反映人們實際享有的社會福利水平。要以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看待國內生產總值,防止任何片麵性和絕對化。要把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麵追求一時的高速度,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真正體現了發展的硬道理。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重要任務。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作出的正確抉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發展階段,麵臨很大的資源環境壓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由於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一些地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資源利用、環境保護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克服資源短缺的瓶頸,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矛盾和問題,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生產率。要積極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加快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促進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要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積極建設節水型社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嚴格保護礦產資源,做好國土資源工作。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