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觀
榮辱觀是關於光榮與恥辱的道德評價體係和道德評價標準,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就一般意義而言,“榮”與“辱”是人生哲學中的一對基本範疇。這對範疇包含兩個指向性層麵:一是客觀社會評價,即一定階級和社會依據自己的評價標準對人們行為做出的褒貶評價;二是主觀自我感受,即人們對社會褒貶評價的心理體驗。由此可見,榮辱觀中的“榮”是指人們對光榮、榮譽的理解和把握,屬於社會對人們行為的肯定評價以及個人對社會肯定評價所產生的自我感受;榮辱觀中的“辱”是指人們對恥辱、羞恥的理解和把握,屬於社會對人們行為的否定評價以及個人對社會否定評價所產生的自我感受。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遵照什麼樣的道德評價體係和道德評價標準來定位和處置“榮”、“辱”問題,能直接體現人們對人生目的的理解,並能直接反映人們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榮辱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觀作為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必須包括人們對人生問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人生觀價值觀。這表明從追根求源的角度考察:任何民族、階級、群體和個人的榮辱觀,都是特定世界觀的具體反映和生動表現,特別是特定世界觀所包含的特定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反映和生動表現。所以,在世界觀與榮辱觀的關係上,是世界觀決定榮辱觀。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榮辱觀”。世界觀與榮辱觀的這種關係告訴我們:要確立正確的榮辱觀,必須重視世界觀的改造,必須堅持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積極改造主觀世界。從社會結構角度考察,榮辱觀作為一種道德評價體係和道德評價標準,從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中的“道德規範”範疇。它是人們通過反映特定社會生活條件而形成的一種觀念形態,是社會規範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實踐性環節。由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所麵臨的社會生活條件並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們對榮辱觀的理解、認同和把握,往往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就時代特征而言,在不同的曆史時代和不同的社會製度下,榮辱觀的曆史定位可以有不同的內容取舍。一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榮辱觀,直接體現這個時代占主導地位世界觀的人生觀價值取向。這種人生價值取向,能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麵麵,並影響和規範社會風氣發展趨勢,標誌這個時代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現代社會為人們提供的社會生活條件在總體上是開放和寬容的,往往能給人們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但是,這種自由度無論多大,榮辱觀的曆史定位都不能離開道德規範的基本準則和底線-不能離開做人的底線,不能顛倒是非、以醜為美、以惡為善、以假為真。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它鮮明而具體地界定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應該弘揚的真善美,什麼是社會主義應該摒棄的假惡醜。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製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就民族特征而言,榮辱觀標誌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和脈絡,體現的是一個民族人生價值取向的形成過程,並能對這個民族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發揮規範作用。所以,正確的榮辱觀應該是一個民族傳統美德的升華,應該反映這個民族的文化根源與精神根基,是這個民族傳統倫理觀念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人生價值追求。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以“仁”、“義”為標準的榮辱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廉恥觀,“寧可窮而有誌,不可富而失節”的氣節觀,都包含著強烈的民族榮辱意識;“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寧可窮而有誌,不可富而失節”等等格言警句,都表明中華民族古代先哲是把榮辱放到了與人格一樣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國古代先哲提出的優秀傳統道德倫理思想,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這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曆史文化遺產,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社會主義榮辱觀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指社會主義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關於“榮”、“辱”問題的道德評價體係和道德評價標準。胡錦濤總書記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具體概括為“八榮八恥”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胡錦濤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強調了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一種人格品質,也是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須倡導的價值觀體係。這就闡明了我國當前“培養什麼人”的標準問題,明確了培養人過程中要“堅持什麼、反對什麼”的問題。所以,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