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鄧小平發展觀與中國的騰飛(4)(1 / 2)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任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趕上中等發達國家。實際上也僅僅是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飛躍,這相對於後工業社會來講,隻能是完成了一個前期準備工作。因此,無論是從實現共產主義角度,還是從後工業社會角度,趕上中等發達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這隻能是中國發展曆程中的一小步。

三、中國的發展要遵循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規律

中國的發展是在全球後現代氛圍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它既必須與全球發展的後現代氛圍相適應,又必須從中國尚處於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曆史時期這一具體國情出發。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中國的發展無法超越現代化階段,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發展的主線是工業文明,它必須遵循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的規律。

1.以史為鑒,曆史必然要對現實發生作用

中國發展的現有基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表明,中國已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但是尚處於相對不發達階段。這個不發達階段,從曆史上來看,主要是由於社會主義的中國是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並且中國的人口眾多,相對而言人均占有的自然資源較少(參見表11-1)。

曆史的不足,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加了難度,曆史不是過去了就算了,它必然要對現實發生作用。鄧小平認為,從中國的曆史和現實出發,把我國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強國,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他於1979年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時期的破壞,使中國成了貧窮落後的國家。由於底子太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後二三十年。”“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現在全國人口有九億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農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這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

“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起點條件之一,它必然要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發生重大的影響。

2.現代化起點不同,其過程、結果亦不同

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或者說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由於現代化的起始條件不同,其過程、結果亦必然不同。

鄧小平指出:“明治維新是新興資產階級幹的現代化,我們是無產階級,應該也可能幹得比他們好。”這就表明,實現現代化有兩種不同的方式,資產階級的現代化和無產階級的現代化。西方資產階級是現代化的第一批先行者,但是決不能由此得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從曆史上看現代化與西方化確實有一定的重合。現代化是西方首先出現的,西方在現代化道路上也確實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從當今世界態勢來看,現代化國家即發達國家幾乎都是資本主義國家,“西方”這一概念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成了發達國家的代稱,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代稱,但二者畢竟是不同的。在鄧小平看來,西方作為現代化的一種實現方式,隻能是資產階級的現代化事業,正如同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資產階級取代地主階級一樣,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也是曆史的必然。這樣一個取代過程,同樣反映著新生事物戰勝舊事物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同樣是一種廣義上的現代化過程。在20世紀,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封建勢力比較強大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得到長足發展,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它與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設想是不一致的。這些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獨立後,麵臨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民族經濟,實現從小農生產方式向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和無產階級的現代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