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鄧小平發展觀與中國的騰飛(4)(2 / 2)

從一定意義上講,資本主義製度下的現代化進程必然不同於社會主義製度下的現代化進程,不同的民主政治、不同的市場經濟、不同的文化傳統,其現代化的進程及其結果也必然不盡相同。

3.釘子原理——在不斷彌補起點條件不足過程中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國的現代化是在後現代氛圍中的現代化。中國的發展究竟以現代化(工業文明)還是以後現代(後工業文明)為直接的趕超目標?這就出現兩種相持不下的發展思路:一種是以工業化、現代化為軸心的漸進式發展思路,理論依據當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與“三步走”戰略論。然而到21世紀中葉,即便實現了人均GDP5000美元,達到現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從全球發展結構來看,由於那時發達國家早已進入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後工業文明的中後期,因此我國發展水平依然是處於全球性結構的邊緣極,依然無法擺脫被中心控製的地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依然難以實現。而且,工業文明的種種弊端在發達國家早有顯現,我們應當可以避免。於是有人提出“超越現代化卡夫丁峽穀”論,認為應當以後現代化為軸心,以中國特色與多元化理論為依據,強調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格局,搶抓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的機遇,以高科技為龍頭,提升優化產業結構,放棄單一工業化思路,因地製宜建構多元化綠色經濟結構,全麵跨越工業文明與現代化的“卡夫丁峽穀”,走科教興國之路,這與鄧小平倡導的加快發展、跨躍式發展戰略思路是完全一致的。鄧小平強調指出:“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台階。”但是,在這種趕超型戰略中,由於起點的不足,必然要影響其發展進程,這就提出了一個釘子原理:當以釘子為原點,橡皮筋向前拉長,如果釘子不動,橡皮筋很可能蹦斷,或由於回拉力而後退;如果釘子適時地、不斷地向前移動,那麼在橡皮筋向前拉長的過程中永遠不會蹦斷或回縮。釘子的適時地、不斷地向前移動,就是不斷地彌補現代化起始條件不足的過程。釘子的前移過程是一個改革開放的過程。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中國的發展,能實現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三級兩跳,但它不可能逾越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飛躍的過程,而依據“釘子原理”,不斷地彌補曆史的不足,則將完全有可能順利地飛躍至信息社會。

四、中國的騰飛,向後工業文明社會奮進,最終建成社會主義

中華民族的再次騰飛,是在新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騰飛。當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從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的同一曆史時期,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尚未完成。也就是說,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躍進尚未完成,而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躍進。這意味著中華民族的騰飛,已經不再僅僅是創建工業文明一農業文明結構,而是必須創建後工業文明一工業文明結構,向後工業文明社會(信息社會)奮進。這一奮進過程必然是以信息化、知識化來帶動工業化的跨躍式發展的曆史進程。

1.新全球化時代的來臨

當今世界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新時代。與20世紀初相比,今天全球化時代的性質、結構和趨向正在出現重大轉折,發生著從“舊全球化時代”向“新全球化時代”的重大轉變。兩者的不同表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