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產業軸心不同。300多年來,一直到20世紀中葉,資本全球化時代的產業經濟基礎主要是機器——電力大工業,產業軸心即工業文明。西方國家憑借先進的工業文明,在全球建立起對落後國家的統治。馬克思用“世界曆史”概念科學指認的,主要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舊全球化時代。20世紀末葉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進入了丹尼爾·貝爾所描述的”後工業社會”,其產業經濟基礎已經從工業文明轉向以信息科技、生命科技、海洋科技、航天科技、新能源科技、新材料科技、環保科技等新科技為軸心的後工業文明經濟體係或知識經濟體係。經過一二十年的結構調整與努力,已經基本完成了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後工業文明的經濟——政治——文化控製體係的過程。
第二,結構構成不同。以工業文明為基礎,舊全球化時代全球建立了以“工業文明一農業文明”兩極結構為基礎的“中心一邊緣”發展格局。作為以工業文明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成為世界發展的中心極,而以農業文明為主導的欠發達國家則成為依附於發達國家的邊緣極。邊緣國家要求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內容,即所謂現代化,就是完成向工業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當年,馬克思對“世界曆史”的全球化基本特征所作的深刻分析,列寧就帝國主義階段的全球化中政治經濟不平衡規律作出的闡明,其“全球化”格局都是建立在一個兩極格局基礎之上: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普雷維什及阿明等人的“依附論”,沃勒斯坦的“世界體係論”,劉易斯在《增長與波動》中對“世界兩極經濟格局”的分析,斯塔夫裏亞諾斯在《全球分裂》中所指認的全球分裂結構,如此等等,均以“工業文明一農業文明”兩極結構為基礎。全球化發展的軸心原則是工業文明原則。而新全球化時代的軸心原則是後工業文明原則。其基本結構是“後工業文明一工業文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完成了從工業文明向後工業文明的轉變,以知識經濟、後現代主義與全球互聯網為標誌,形成了後工業(後現代化)社會。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則進入了工業文明的中期。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工業文明的衰落與新興工業文明國家及地區的崛起,全球化體係曾經在工業文明平台上出現了發展的多極化、多元化格局。然而,在不到20年間,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向後工業文明轉變的完成,一個新的全球化格局即“後工業文明一工業文明”已經基本形成。多極化被新的兩極化所取代。與以往不同的是,它是在全球多元化的格局中實現的。全球化時代的實質及其主要矛盾已經從“工業文明一農業文明”兩極格局轉向“後工業文明一工業文明”的結構平台。
第三,全球化時代的內在張力發生重大轉換。舊全球化時代的“全球化”主要是以民族國家為基點、以大一統的抽象理性與殖民主義為工具來實現的“全球一體化”,以西方中心論為基礎的一個模式、一個範式、一個標準來限定全球的現代化進程,其內在張力十分有限。反之,新全球化時代的“全球化”則是以跨國公司與多元文化為基點、以後現代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為媒介所形成的“一體化”與“多元化”並存格局,兩極之間保持很大的張力。例如,跨國公司——超越國界的無冕之王,是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力量,但是任何跨國公司都不能無視各民族國家與地區的差異,因而他們的策略大多是所謂“全球化戰略、本土化執行”,兩者之間保持極大的張力。歐盟、東盟、北美等各種經濟共同體間的差異與碰撞顯而易見,一體化與多元化並行不悖。同樣,在全球政治一文化層麵上,既存在著日益緊密交往、對話與合作,又存在著差異與衝突。一體化與多元化兩極間張力密切相關。
第四,全球化的控製方式發生重大轉換。在舊資本全球化時代,其主要控製方式是實體性的,通過商品、資本與武力,來建立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世界體係。而在新全球化時代,西方中心極對全球的控製方式主要是通過人才、信息、科技、政治、文化及大眾傳媒,造就“後殖民主義”與“後帝國主義”。全球互聯網、話語生產、知識經濟及其文化傳播,成為其借助的主要手段。全球衝突將越來越從實體層次向信息文化層次轉變。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體係的重建》,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尼葛洛龐第的《數字化生存》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這一全球圖景。
第五,全球化的思維方式發生重大轉變,即從舊全球主義轉向新全球主義。所謂舊全球主義是舊全球化時代的思維方式,它是以啟蒙理性為基礎的現代主義精神。它依靠啟蒙理性,即抽象的、同一的、惟一的、整體的理性,將西方的啟蒙思想奉為惟一的真理,將西方的工業文明視為惟一的文明,並以此為尺度來剪裁和規範全球化結構。它成為全球一體化的內在邏輯。在托夫勒看來,這也是工業文明社會的邏輯。“標準化、專業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權化”,成為其現代主義統治的精神特征。反之,與後工業文明相對應,新全球化時代的思維方式是後現代的,它在深刻變革舊全球化時代實踐結構的同時就深刻變革了舊全球主義,造就出一種本質上的後現代的思維方式。它主張多元化而反對單一文明,強調差異政治而否認單一正義觀,指認斷裂而蔑視同一整體,消解思維等級和中心性而主張“平麵化”,解構先驗的理性或本體意義的決定性、惟一論而推崇全球話語的眾聲喧嘩。差異、斷裂、衝突、矛盾,這些在福柯、德裏達、亨廷頓、貝爾及利奧塔等後現代主義學者筆下的詞語,越來越經常地成為新全球主義的理論範式,進而成為21世紀的思維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