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鄧小平發展觀與中國的騰飛(5)(2 / 2)

2.中國的騰飛: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最終建成社會主義

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處於一種獨特的境地:它是在全球後現代氛圍中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因而既不是傳統工業文明意義上的現代化,也不是如西方發達國家的“後工業文明”意義上的“後現代”,而是一種“新現代化”。這一命題大致包括這樣幾點內容:其一,盡管由於新全球化時代是以知識化、信息化和後工業文明為軸心的,但是,鑒於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限定,中國現階段的基本走向仍然主要是現代化,而不是後現代。就總體而言,要一步跨越現代化的“卡夫丁峽穀”,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幻想。其二,在“世界普遍交往”環境中的中國現代化是屬於新全球化時代的一部分。這一現代化將既不同於馬克斯·韋伯所倡言的舊全球化時代的現代化,也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後現代化,而是一種在全球後現代化時代的新現代化,是具有全球交往實踐的差異性、多樣性中的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其三,這一現代化必定是與新全球化時代及後現代發生“挑戰一應戰”關係的現代化,因而是在後現代引導下重建現代性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新現代化”,是以知識化、信息化和後工業文明為主導原則來重建、實現的現代化過程。當然,它具有許多以往現代化所不具備的新特點,也必將同時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新難題。新全球化時代許多主導原則,都將在中國新現代化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例如,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再以工業文明,而將以知識經濟為主導原則,以科教興國為國策,“信息化”、“工業化”兩手抓,並以高科技創新體係來帶動工業化的實現;將不得不在工業化的早中期就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保,承諾實現西方在後工業文明時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而其工業發展不能走西方“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提高初始工業化的水平。其四,交往實踐觀與新全球化時代理論要求我們根據多樣化原則,用多元視野來探索區域現代化路徑,走多向度、多格局、多元化發展道路。“差異性”成為地區發展的新視野。鄧小平指出:“要求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辦不到的。世界上那麼多伊斯蘭國家就根本不可能實行美國的所謂民主製度,穆斯林人口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向美國學習資本主義製度,中國人口也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國的發展必定是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在新全球化時代,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因素可能在同一時空中展現,因此作為後發展國家的中國可能會陷入社會發展標準抉擇中的兩難困境,它的發展離不開從理論、體製到科技的不斷創新,離不開鄧小平發展觀的指導。

中國的騰飛,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下,在完成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後工業社會)三級兩跳的過程中的騰飛,它必然是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以知識化、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的一個不斷發展的曆史進程。因此,中國的發展必須以鄧小平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堅信“發展才是硬道理”,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從而保證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中國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