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指出;“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新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已成為必然趨勢,並必然帶來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及其全球多極化發展等結果。2000年9月,江澤民在千年首腦會議分組討論會上指出:“經濟全球化是隨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現代科技的進步,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產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特別是近十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經濟全球化趨勢正在給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麵帶來深刻影響,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然而,全球化並不等於“西化”,鄧小平一貫認為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社會生活既存在全球化趨勢,又存在全球多極化發展趨勢。中國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搞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高新化已成為新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多極化發展是全球發展的基本趨勢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當今世界有多種發展模式。在新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各國由於其自身獨特的曆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原因,某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適用性的發展模式是不存在的。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全球化不等於西化,不等於單極化。冷戰結束後,美、蘇兩極格局已經瓦解,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呈現多極化發展格局。
1.多極化發展理論的曆史由來
整個人類的曆史是一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發展史。發展問題是各個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客觀進程。但是,對發展問題的研究,尤其是對第三世界發展問題的研究,則是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主要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的。
早期從事發展問題研究的學者都是西方學者。在社會學領域從事發展研究的研究者有斯賓塞(HerbertSpencer)、塗爾幹(EmileDrukheim)等人;在經濟學領域從事發展問題研究的研究者有亞當·斯密(AdanSmith)、凱恩斯弗裏德曼(MilttonFrideman)等人;在政治學領域從事發展問題研究的研究者有馬克斯·韋伯、阿爾蒙德等人。這些學者由於一直受到西方思想和文明的熏陶,因此,其發展理論都是西方化的,都是單線的,即以歐美為中心,對歐美的發展經驗進行總結。他們在發展問題上主張以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模式、道路,甚至政治體製、經濟體製、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作為發展中國家仿效的範例和準則,促使它們向著這樣的發展目標努力。所以,在西方學術界,“現代化理論”的內容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而是“西化”的同義詞。例如,經濟學領域的發展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工業化國家資本與技術的擴散,模仿西方發展進程而逐步擺脫不發達,實現“現代化”的發展。再如,政治學領域的發展理論認為,政治發展就是要實現自由、民主、法治與富裕,而民主的標準就是類似於英國的上院和下院議會製或美國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分權製。
二次大戰結束後,亞、非、拉一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取得獨立地位。獨立後的新興國家所麵臨的首要問題是實現社會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然而,怎樣發展?發展的道路在哪裏?這些國家由於缺乏經驗,往往把發展的思路瞄準西方,照搬西方的模式。於是,這些國家中大部分開始極力推行西方式的政治、經濟製度,走上了一條“西化”的道路。他們把上述發展理論奉為靈丹妙藥,因為他們相信隻要按西方國家已經走過的康莊大道走下去,就一定能夠像西方國家一樣實現國家的發展。但不幸的是,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這些國家非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動蕩,許多國家政變頻繁、內戰不斷,經濟發展也停滯不前。與此相反,一些沒有采取或沒有完全采取“西化”道路的國家或地區在其現代化進程中反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例如,中國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亞洲“四小龍”所經曆的後來被稱為“東亞模式”的現代化之路。這正反兩方麵的事例,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西方學者的發展理論。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表現拉丁美洲激進主義思潮的依附理論和世界體係理論,這一理論猛烈地批判了西方主流派發展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目前的世界體係中,第三世界處於“邊緣”,它們與處在“中心”的發達國家相比,具有依附性。因此,“西化”是走不通的,第三世界要取得發展就必須首先打破這種不平等的依附關係。公正、平等、發揮自己國家的長處和特色,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