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是雙向互動、雙向構建的。一方麵,外來的異質的政治、經濟、文化為本土的政治、經濟、文化增加新的相關因子,成為本土的參照係統,有助於本土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麵,本土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又為外來異質的政治、經濟、文化增加新的內容,在交流過程中,豐富了外來政治、經濟、文化的內容。在雙向互動、雙向構建中,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又是並存的。沒有共性的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是沒有的。多元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和平共處和並存,在矛盾、衝撞中揚長避短。從曆史發展的總趨勢來講,共性成分將逐步增加,但差異性不可能完全消失,必然是一個多元並存局麵。
鄧小平闡明了全球化發展的共性與中國發展的個性問題。全球化發展表現為全球進步過程,體現在全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明的進步和人類整體素質的提高等諸多方麵。全球化發展的質和量的規定性對於任何民族的發展都起著指導和參照作用。但是,各國發展由於社會曆史條件不同,現代化的起點不同、環境不同、麵臨的任務不同,又具有各自的個性特征。因此,鄧小平認為中國的發展不能照抄照搬別國模式,必須走自己的路。他說:“改革開放必須從各國自己的條件出發。每個國家的基礎不同,曆史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左鄰右舍不同,還有其他許多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但是不能照搬。過去我們中國照搬別人的,吃了很大苦頭。中國隻能搞中國的社會主義。”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以鮮明的語言,鄭重宣告:“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綜上所述,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辯證統一是全球發展的基本範式。產生於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影響著歐洲、亞洲甚至全世界。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也正在對全球發生著深刻的影響。來自美國的新自由主義,也影響著歐美各國甚至全世界。在認清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雙向互動、雙向構建的辯證關係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吸收全世界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必須保持具有社會主義中國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隻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不斷發展。
三、鄧小平發展觀將指引中國長期順利發展
鄧小平發展觀從全球交往實踐的角度確立了發展的中心地位,從全世界、社會主義和中國未來前途的高度,深刻闡明了發展的必然性、價值和意義,為中國長期順利發展指明了方向。
1.發展問題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和核心,發展的合理性源於時代本性和全球化規律性趨勢
鄧小平指出,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所謂“全人類的高度”,就是全球化趨勢,即當代發展觀深切關注的“全球學轉向”,它包括“發展主體的全球化”、“發展內容的全球化”和“發展模式的全球化”三方麵內容。所謂“發展主體的全球化”,是指發展主體不僅包括發展中國家,而且包括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使發展主體多元化、普遍化。所謂“發展內容的全球化”是指發展含義的擴大,這也是多元化的統一,它不僅指從不發達走向發達、從傳統走向現代化,而且也包括從現代化向後現代化社會的轉型。因此,從交往實踐觀角度來看,發展即是指全球社會多元主體從原有層級狀態向高層級社會的轉換過程。所謂“發展模式的全球化”,是指在發展的藍本中“西方中心論”一去難返,世界從宏觀交往中呈現出多極化、多向度、多元化發展道路。顯而易見,鄧小平將“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和解決問題,充分揭示了發展的全球化規律性趨勢,闡明了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從而構成了其合理性的首要意蘊。
2.從全球化比較的曆史必然性來看,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走向勝利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在《德意誌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以交往實踐觀來說明資本主義的“曆史向世界曆史”轉向,指明其由先進的工業文明、世界市場和全球化生產方式而造就現代化,必然取代中世紀古老的農業文明,同時又由於自身生產方式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然滅亡,轉向新的、更合理的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曾設想:現代化應由資本主義世界體係所完成,社會主義應當發生在這一文明成熟的頂端,應是比現代化全球社會更高級的階段。然而,後來的曆史卻這樣重寫:資本主義世界體係和交往結構內部極不平衡,西方先發達國家愈益發達,而社會主義革命卻發生在經濟相對落後、尚未現代化的東方國家。現代化發展成為社會主義能否堅持並在全球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主要前提。20世紀社會主義幾十年的成就與挫折反複證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建立起在全球範圍內對資本主義來說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隻有靠現代化發展。鄧小平從全球比較的曆史觀高度指出:“中國穩住了,而且實現了發展目標,社會主義就顯示出優越性”,“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