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暫時藏起來,自己穿衣戴帽,上馬帶著所有隨從衛隊及家人趕往城門口,
速速列隊相迎。
“再說皇帝母子兩人在馬車上一路狂奔,戰戰兢兢,惟恐洋人追上來,現在他們才知道什麼是逃難了,還要換成漢族普通民眾的衣服,這可是大清曆史上所沒有的呀。”
“老佛爺在上,皇帝在上,請受下官一拜,”毓賢跪在馬車前,隨即所有大小官員,隨從紛紛跪倒磕頭,恭迎皇太後及皇上。
二人走下車來在眾人攙扶之下走入太原府中,毓賢立即準備飯菜給二人接風洗塵。
慈禧先洗了個熱水澡洗去了滿身灰塵及疲憊。隨即上席進餐,此時才吃出來什麼是美味佳肴,是的,人不到餓的時候是品嚐不到美食美味的。
毓賢小心翼翼的伺候著,誠惶誠恐,惟恐出現絲毫錯誤,而影響了自己的仕途生涯。還好,沒出什麼意外。
晚上回家,見了貴和,貴和問及皇上的近況,毓賢說皇上滿臉憔悴,還不停的咳嗽,似乎重病纏身。而且像受了什麼刺激,一句話不說。貴和想到了可憐的皇上,皇上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他決定去拜望皇上。
第二天一早,毓賢打聽到老佛爺和隆裕到街上閑逛去了。留下皇帝自己在家,立即趕到皇帝的下榻之中。
皇帝住在府衙的偏房內,貴和悄然到來得時候,皇帝正躺在床上。
“聖上,“貴和哭著來到皇帝的床前。“臣無能,未能守住大沽,從而造成天津失陷,我們的首都又丟了,連皇宮都落在敵人之手,還害得皇上流亡到此。”
皇上立即坐了起來,看到貴和站在旁邊,禁不住淚水縱橫,君臣抱在一起抱頭痛哭。
“沒想到,我居然做了亡國之君。“
“皇上,這不是您的責任,您原來一直是反對打仗的,是太後,因為各國使節都希望她還政於您,才惹怒了她,她居然同時向十一國家宣戰。這無異於以卵擊石啊!現在都收不了場了。”
“哎,全指著義和團,李鴻章張之洞居然東南互保,看著首都陷落,國民生靈塗炭,卻無動於衷。”說著,皇上居然仰天長歎,痛哭流涕。
這時候,皇帝身旁的一個小太監送茶進來,看到貴和趕緊說道:“將軍,您勸勸皇上吧!皇上這幾天心情非常不好,整日恍恍惚惚,可能與珍主子被害有關。”
“珍主子被害了,什麼時間的事。”
“出北京的時候,太後叫人命李蓮英等太監將幽禁於北三所壽藥房中、皇帝最寵愛的珍主子喚出,推入位於慈寧宮後貞順門的井中淹死。珍主子才年25歲。“小太監說著嗚嗚的哭泣起來,皇帝也哭起來。
“太後太恨了,她容不下皇帝唯一寵愛的愛妃,而且是一位有著新思想的愛妃。”貴和憤恨不平的說道。
珍妃名叫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清朝光緒皇帝的側妃,喜歡身著男裝宛如少年美差官,加之她本來就工翰墨會下棋,與光緒共食飲共玩共樂,對於男女之事毫不在意,是以博得光緒專寵。“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後不甚親睦。”而且珍妃是皇帝的賢內助,是真正的貼心人,皇帝失去了這樣一位最親密的夥伴能不傷心嗎!
“皇上不要太傷心,人死不能複生,回京後,皇上一定要厚葬珍主子”。
珍妃在貴和心中,一直都是個了不起的巾幗英雄。
“我會的,我會的,“皇帝哭得像個淚人一樣了。
“對了,朕知道你和毓賢關係深厚,這次也是投奔他來,但是今天已經得到壞消息,聯軍要到山西找巡撫毓賢複仇,要大舉進攻山西。這是因為,毓賢統治的太原城是當時殺死外國人最多的地方。這個消息讓剛剛穩定下來的老太後非常驚慌,她已經頒布了一道加力“剿滅”義和團的上諭,同時她也收到了李鴻章等求懲處載漪等人的密折。載漪、載勳這些身居高位的主戰派王公大臣,可能都難逃厄運了。太後為了保存她自己,隻有犧牲我們的大臣了。”
“皇上,這是真的嗎!”
“千真萬確,而且你肯定也不能幸免,所以我勸你趕緊到一個別人找不到你得地方躲起來,我以後如果能重新掌了大權,一定在把你召回為國家效力,目前國家動蕩,民不聊生,而且我有沒有權利,徒有報國之誌,但無處施展啊!”
“皇上,那您!”
“我聽天由命吧,太後應該不會殺我吧!對了,你暗地裏告知毓賢也走吧,他的巡撫當不成了。洋人真追過來,誰也救不了他”
“謝謝皇上,您多保重。”
皇帝上前緊緊拉著貴和的手,再一次淚水縱橫。
這時侯,小太監跑來告知太後回來了,貴和立即拜別皇上,從後門撤出。
果不其然,6天後,山西巡撫毓賢以義和團事件禍首之罪革職。又過了4天,惶惶不可終日的慈禧下令,離開太原前往西安。就這樣,大清王朝的朝廷再度西遷了。
山西巡撫毓就這樣被革職了,稀裏糊塗的,抗擊洋人是朝廷的旨意,可現在洋人是鎮壓了,自己的烏紗帽丟了。真是窩囊。隻能搬出總督府搬到城北鄉下。貴和也隻能同往,看著這麼大一個巡撫就是這樣讓老佛爺給懲辦了,真是悲哀。
外國人咬住除慈禧之外其他禍首的名字死死不放,不得已,李鴻章給慈禧去電,要求朝廷盡快從重懲辦這些洋人心中的“禍首”,以阻止聯軍西進和為談判創造條件。
正當李鴻章、奕劻左右為難之際,突然傳來俄國準備監理東三省的消息,這引起日、英、美等國極大的不安,再加上李鴻章年邁體衰,因過度勞累而病倒,這使得各國沉不住氣了,他們不再堅持把“嚴懲禍首”和“兩宮回鑾”作為和談的先決條件,而是轉向急於開始討論議和的具體內容。
就這樣,在西方聖誕節的前一天,八國和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等11國公使將《議和大綱》交給了奕劻,列強要求清政府迅速答複。
看過條款後的李鴻章連連歎息,他吩咐立即原文電奏西安,並告訴發電報的人叮囑對方,一定要用重筆寫成電報稿呈送慈禧。
電文傳到西安後,引起大嘩。所有人都感到條件極端苛刻,無法接受。
與此同時,瓦德西也向李鴻章施加壓力。
最終,由於《大綱》中既沒有將慈禧列為禍首,又沒有讓她交出權力,所以慈禧還是批準了《議和大綱》。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奕劻尊旨在《議和大綱》上簽字畫押。知道自己已經時日不多的李鴻章想盡快結束談判。他代表清政府要求各國早日撤軍,但各國的態度是,必須親眼看到禍首的懲辦,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否則決不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