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領導學習篇(2)(1 / 3)

如今,如果有誰想不讀有字之書,憑借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白手起家”,直接去讀“無字”大書,那麼他不是狂妄,便是愚昧。

有人說,讀書就如登山一樣,登山必須從山底起步,從山底到山腰,從山腰到山頂,一步一步地循序漸進。讀書時,必須先學基礎知識,由簡到繁,從易至難。

讀書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如果讀書不重視致用,不重視聯係實際,那麼它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義。

讀書生涯是一個積累財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通才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我們這裏所說的通才不僅僅局限於讀書生涯,還特指事業生涯。在你積累財富之後,就要接受社會的檢驗,隻有接受了社會的檢驗,在工作中樣樣精通,才能稱得上一個真正的通才。而這種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才。

成功人士說他們一年至少要閱讀26本書。(小說類與傳記文學類各占一半)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積累知識,為了開闊視野,為了增長才幹。

讀書在於振興中華,造福於民。

如何培養讀書的興趣和樂趣?①確認讀書的目的;②讀自己能讀懂的書;③把你的讀書心得表現出來。

每一個有成就的人物,都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一是勤奮讀書,努力學習;二是不怕困難,艱苦奮鬥。

一個人一生隻能讀幾千本書。

勤學才能善謀。善謀是對領導幹部最起碼的要求,而善謀之基在於勤學。隻有勤於學習,才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廓清思路,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才能麵對前進道路上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運籌有方,工作有序。

無知,一是確實沒有任何知識;二是有一定甚至是相當的知識,但稍有成績後便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足夠的新知,永遠都是孫悟空的皮襖——老一套,這是相對無知、無新知;三是相對高級的無知,即有知識基礎,也在不斷求取新知,但努力不夠,知識積累和更新的速度不如競爭對手,相對而言,也屬“無知”了。

知識貧乏的人是接不了班的,這比財富的貧窮還可怕,會有一種精神上的窮酸之氣。這種人心大眼小,看什麼都好,給什麼都要,抓住什麼都不放。這種人接班,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或者像山大王坐了天下,不生丐心,便生野心。他們因為沒有知識的滋潤,外不修業,不能審時度勢;內不修身,無有自知之明。人有了知識,才會有分析、有比較。

實踐不能指導實踐,隻有理論才能指導實踐。隻有實踐積累,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人不能指導別人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心者治人”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但治人(領導人),治國、治事都要用“心”,隻有“力”是不行的。

一個學生問教師,你的學問比我們多得多,為什麼比我們學得很勤?

教師劃了兩上同心圓,答道:“我是外圓。圈越大,與外麵未知世界相連的就越多,就越感到要學”。一個人如果立在圓心,反而會什麼也看不到,以我為核心,自滿自足,不學無為。

人們為什麼寫文章。為了傳遞信息,傳播知識,為了創造藝術、創造美感。但更深一層,就像開礦一樣,是為了開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領導者一個重要的學習任務,就是要從偏重理解知識的“學”轉到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習”,這樣才能培養領導者的係統性思考與戰略眼光,以便統馭全局。另一方麵,既然每個人都要學習,就要拋棄過去那些陳舊的領導觀念,未來的領導者不再是控製者,而是新觀念的倡導者、教練者、輔導者。領導不再靠權力,而要靠影響力。通過學習,使每位領導都成為“理想主義的務實者”。

領導者不僅要會“講話”(懂外語)、會“寫字”(懂微機)、會“走路”(懂駕駛),更要會思考,會做事,會做人,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

尼克鬆在《領導者》一書中說:“所有我認識的偉大的領導者幾乎全部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們全部都是偉大的讀書者。”

知識是人有情之財富,無聲之伴侶。

不學無術加妄自尊大,等於必出洋相。

當幹部不可有官氣,有官氣必然俗氣,而且早年不要有火氣,晚年不要有暮氣,但畢其一生要有書卷氣。讀書正是戒官氣、免俗氣、壓火氣、防暮氣的良方。開卷有益,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致用。隨著一個人理論思維能力和常識修養的日益精進,必然是思想境界、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習與工作,相得益彰;官學互動,可以並進。一個優秀的領導幹部應該是官與學一而二、二而一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