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向時代英模學習(2)(1 / 3)

羅健夫,湖南省湘鄉縣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1950年距初中畢業尚差一學期,帶頭報名參軍。在部隊利用業餘時間,學完初中三年二期及高中三年全部課程。1956年考入西北大學原子物理係原子核物理專業,學業成績優異,工作積極。1959年4月14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先後在母校及西安電子計算機技術所、驪山微電子公司工作。1965年,開始研究微電子技術,1968年,參加北京電機廠技術攻關協作,次年,主持國家空白項目——圖形發生器攻關。“文革”力排幹擾,以頑強毅力,短時間內掌握第二外語,攻讀電子線路、自動控製、精密機械、應用數學、集成電路等多門課程,有時整日不出工作室,餓了啃塊饅頭,困了就躺地板打個盹。1972年、1975年先後研製出第一台“圖形發生器”、“Ⅱ型圖形發生器”,為我國航天工業作出重大貢獻。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後,他再接再厲,繼續研製“Ⅲ型圖形發生器”,至1981年10月已獨立完成全部電控設計。一次調試設備時他突然病倒,診斷為晚期淋巴癌,醫治無效去世,年僅47歲。他平日酷愛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並以書中主人公保爾為榜樣,身體力行,忘我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利害,從不表現自己,多次自動放棄評聘高級職稱和提拔的機會,頒發獎金分文不受,被同事譽為“中國式保爾”。1982年全國不少報刊連續報道其生平事跡。1983年,國務院追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永遠的“孩子王”

2005年5月27日,桐樹埡的清晨風有些涼。走過一池睡蓮,一個紅磚小院,院牆低矮,當庭兩棵枝繁葉茂的香樟樹,花壇裏栽種著一些不知名的花兒,高矮雜然。

65歲的鄭琦站在門口迎接我們,與我們一一握手。他似乎還不習慣與人握手,滿臉漲紅,拘束地搓著手招呼我們進屋。他的臉上除了慈祥,再也找不出別的。我們試著從他那雙和年齡極不相符的年輕的眸子中,閱讀這個退休教師的故事。

1958年,鄭琦從當陽初級師範學校畢業,做小學教員的母親送給即將走上三尺講台的兒子八個字:“德高為師,身正為範。”

正如那個年代所有的有誌青年一樣,這個和雷鋒同齡的年輕人主動提出,要到最艱苦的邊遠山區任教。18歲的他來到了當陽最偏遠的陳垸鄉王家(土加旁)小學。在這個連公路都不通的地方,鄭琦開始了他一生的事業。

1963年春,鄭琦調到當陽漳河小學。有一天,附近的幾個孩子跑到學校的菜地揪蠶豆葉,校長趕來“抓賊”時發現菜地旁站著學校的一名少先隊大隊委員。校長激怒了,認為這名學生見到有人損壞公家財物沒有製止,應當給予記大過處分。在那個年代,記大過將是伴隨一生的“汙點”。

鄭琦當時是少先隊輔導員、校務委員會成員,他當即表示反對:“孩子還小,有錯可以批評教育,這麼處分太重了!”校長不能容忍鄭琦的頂撞。1964年11月,學校以“抗拒學校領導”為名,開除了鄭琦的公職,他回家當了農民。

這一走就是15年。24歲到39歲,人生中最黃金的時間裏,鄭琦沒能從事他最鍾情的教師職業。有人說他“不值”,鄭琦卻說:“我耽誤的雖然有十幾年,但學校的一個錯誤決定,會影響那個孩子一輩子。”

1979年9月,曆經坎坷,鄭琦被落實政策重上講堂,到煙集小學任教,一年後調到井崗小學。年過40的鄭琦被任命負責學校少先隊工作。他組織學生開展夏令營、文藝活動和興趣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寓教於樂。他組建了“紅領巾義務投遞站”,幾年間,“鄉間小鴻雁”為鄉親們投遞報刊信件2萬多件;看到農村孩子沒有什麼課外活動,放學就等於“放羊”,他先後建起9個校外“少年之家”,組織少先隊員開展豐富多彩的創造性活動,井崗小學少先隊被中國兒童報授予“勤巧小隊”榮譽稱號。

1984年,鄭琦被團中央、教育部評為“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他光榮地參加了第一次全國少代會。在這次會上,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胡錦濤同誌在報告講到“紅領巾事業是太陽底下最美麗的事業”,鄭琦聽後激動不已,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抱定了終生獻身於紅領巾事業的決心。”

1999年秋,鄭琦離退休隻剩1年時間。女兒、兒子都勸他和老伴到城裏住,照顧著方便些。鄭琦不願去,他動員老伴和他一塊留在農村:“住樓房,像是關在鳥籠子裏,不舒服;大家生活、觀念都不一樣,萬一婆媳關係處不好,倒不合適!”

老伴知道丈夫打的什麼主意,她知道,丈夫這一輩子就喜歡做孩子們的工作,他離不開孩子們,他想把耽誤的15年在退休後找補回來。

鄭琦有個“大膽”的想法:建一個像城裏那樣的活動中心。

為了實現這個夢,鄭琦賣掉舊居,在距三國古戰場——長阪坡不到5公裏的地方,買下了桐樹埡村水牛山下的一棟“連三間”農舍。鄭琦和老伴著手對房子進行裝修改造,幾個過去的學生也趕過來幫忙。

老兩口起早貪黑,一鋤頭一鋤頭地挖,一鍬一鍬地鏟,一車一車地推,幾天下來,手上磨得都是血泡。不過,成績也是顯著的:一共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平整了800多平方米的場地。他從兒子車上鋸下一塊鐵板,從廢品回收公司買回兩段鋼管,焊成一個蹺蹺板;老兩口還請來瓦匠砌了個水泥乒乓球台;選那較粗的樹枝椏上裝了一副吊環和秋千;建起了藏書3000多冊的圖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