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刻出版這樣一本書,我不知道是否有一些特殊的意義。
2005年,可謂是中國經濟學界風起雲湧的一年。“郎鹹平風暴”、經濟學家成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劉國光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邊緣化論”、丁學良“中國經濟學家五個論”、鄒恒甫的“中國的經濟學家大多數不入流論”等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的反響。學界內部略帶情緒化的評議引發學界之外的強烈反應,由互聯網形成的成千上萬的網民的唾沫浪潮一起湧向國內幾位有名的經濟學家。在大多數人的話語裏,經濟學家已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群。作為這個時代最顯赫的經濟學,作為這個時代最風光的學者經濟學家,眾多老百姓包括部分經濟學家已經不太相信那些在媒體上侃侃而談的經濟學名角了。一場對中國經濟學家道德、良知和學術水平的集體審判正在進行之中。
關於什麼樣的經濟學家才是好的經濟學家;關於經濟學家為誰說話的問題;關於經濟學家的立場與道德的問題;關於純粹的學術研究問題;關於中國經濟當下出現的一些最敏感的問題,這本書都試圖給予回答。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經濟學家的學術研究?他們對中國經濟問題的解答是否切中了要害?更多作為旁觀者的國際一流大學的一流經濟學家對中國熱點經濟的觀點與國內一些經濟學家常見的觀點是否形成差異?經濟學家應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看問題?讀完這本書,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都會做出明斷。中國有句老話:“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冷眼看世界,觀察和分析中國經濟問題,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另一份借鑒;同時,我相信這本書對讀者進一步了解當前國內關於經濟學家的爭論也會有所幫助。借助國際上一些優秀的經濟學家的眼光,我們的視野應該更清楚一些,更深更遠一些。
我在對多位西方經濟學家的訪談中了解到,學術獨立性是多麼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到經濟學家的學術成就。西方經濟學家特別看重學術獨立性。由於所處的位置不同,他們之間又存在著很大差異。在大學裏當經濟學家,獨立性最強。思想庫的經濟學家獨立性次之,這主要是因為許多思想庫受特殊利益集團的資助,獨立性因此大打折扣。在私營企業工作的經濟學家獨立性更弱一些。在政府部門的經濟學家獨立性最差。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經濟學家也有例外。在美國,最好的經濟學家往往在大學裏當教授,即使到政府部門或其他私營企業就職,最後還是希望回到大學裏從事專門的教學研究。
在中國,目前還沒有以上明確的概念,中國的經濟學家往往是哪裏有利就往哪裏鑽,甚至出現學術、財富和當官“通吃”的現象。一些經濟學家對什麼都可以發表意見,成了“萬能經濟學家”、“氣象經濟學家”。部分知名經濟學家背後有財團的影子,根本談不上什麼學術獨立性。
據保守估計,中國目前的大小經濟學家有上萬人,然而,如果以在國際主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為標準,中國的經濟學者卻屈指可數。據統計,目前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國經濟學家不超過10人。可想而知,目前中國經濟學家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影響力多麼有限。他們的觀點處於邊緣狀態,世界主流媒體幾乎不關注中國經濟學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種現象與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極不合拍。因此,目前國內出現“中國經濟學家絕大多數不入流”的觀點是有其大背景的,與其說是中國經濟學家遭受整體詰難,不如說是中國社會正急切期待本土經濟學大家能早日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