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對話國內經濟學家(16)(2 / 3)

七、張培剛教授的補充材料

張培剛的主要研究領域:發展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工商管理學。主要著作有:《清苑的農家經濟》,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廣西糧食問題》,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浙江省食糧之運銷》,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農業與工業化》(AgricultureandIndustrialization),英文稿,獲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最佳論文獎和“威爾士獎金”,1949年作為《哈佛經濟叢書》第85卷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1969年在美國再版,1951年春譯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中譯本1984年首次由華中工學院出版社出版;《政治經濟學辭典》“外國經濟思想史”部分(主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合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初版;《微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發展經濟學通論》第一卷——農業國工業化問題,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新發展經濟學》(主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9年增訂擴大版;《張培剛選集》,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紀中國糧食經濟》,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他1945在年美國哈佛大學用英文寫成的獲最佳論文獎和“威爾士獎金”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於1951年被譯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本又在美國再版。這是世界上第一本從曆史上和理論上比較係統地探討農業國工業化問題的學術專著,被稱為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但由於張培剛獲得博士學位後旋即回國,接著由於中國的政治運動和閉關鎖國,使他在35歲之後的30年這一人生最寶貴的時光離開了學術,失去了與國際學術界的聯係。

“在20世紀中葉的天空劃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後,旋即泯滅了”。(已故經濟學大師董輔礽先生語,2000年)但不管怎樣,他的博士論文在發展經濟學的形成初期發出了炫目的亮光,他是世界發展經濟學的奠基者。他因此被國際經濟學界譽為“發展經濟學之父”。

本文核心提示

在武漢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裏加深了解董輔礽先生

董輔礽先生是我從哈佛回來後交到的最好的師友

樂於助人、敢於直言,我覺得他更像我們湖南老鄉

三星同隕,我在今年夏天深刻地感悟生命的脆弱和無常

我相信曆史一定會給董輔礽先生以恰當公正的評價三星同隕:激情追憶董輔、拉豐和楊小凱

年5月1日,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教授因病去世;在一個月之後的6月份,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也因病辭世;7月30日,一代經濟學大師董輔礽先生在美國病逝。幾乎在一個夏天裏,與鄒恒甫教授相知甚深的三位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楊小凱和董輔礽先生都先後離開了這個世界。

記者在武漢大學有幸見到了與這三位經濟學巨星身前有過長期密切交往、目前在國內講學、埋頭辦教育的著名經濟學家鄒恒甫教授。一向低調的鄒恒甫教授這次並沒有回避媒體,他欣然接受了記者專訪。我們聽他娓娓講述董輔礽先生和與之相關的鮮為人知的故事,聽他激情暢談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聽他深情緬懷經濟學界三顆巨星的先後隕落,聽他慨歎人生的聚散離合與無常。

董輔礽192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46年考入武漢大學經濟係,1950年畢業。

1953年赴蘇聯學習,1957年獲蘇聯莫斯科國立經濟學院碩士、副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曆任武漢大學講師,中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員,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中科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同時為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輔礽曾是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委,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委。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董輔礽是中國當代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在理論和實踐上為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做出過重大開拓性的貢獻,在學術上取得了多方麵的豐碩成果。常年從事教學的董輔礽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經濟學人才,這些人才如今正活躍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企業界。董輔 礽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提出的關於再生產數量關係的數字模型,被譽為“中國經濟成長論的代表”。在改革開放初期,他勇敢地提出了企業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政企分離”,“政社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