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1)(1 / 3)

第一節 群眾之於政黨

1945年,在延安的窯洞裏,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袖毛澤東與民主人士黃炎培有過一次頗有曆史意義的談話,史稱“窯洞對”。黃炎培說:中國曆史上有一個從興旺到滅亡的周期律,每個朝代開頭都是好的,後來腐敗了,滅亡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說,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繼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曆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因為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幹部人才漸漸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製力不免薄弱了。一部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黃炎培希望中國共產黨能找出一條新路,跳出這個曆史周期律的支配。毛澤東欣然而自信地答道,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找到一條新路,能跳出這個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依靠群眾,就是發揚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黨群關係密切了,才不會人亡政息。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人們就一直在研究和關注黨與群眾的關係,探尋黨“跳出曆史周期律”的執政規律和黨建規律,尋求不斷改善黨群關係的途徑和措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無產階級政黨和群眾是一種魚水關係、血肉聯係,黨離不開群眾,群眾離不開黨。但是,黨離不開群眾是無條件的,黨來自群眾、植根群眾、服務群眾,並接受群眾選擇。而群眾離不開黨是有條件的,最根本的一條是黨必須具有先進性,必須能夠走在時代前列,必須能夠代表和實現群眾的利益。否則,即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會被群眾所拋棄。這已經不是什麼理論演繹和推理了,而是實實在在出現過的實際情況,並且可能還會繼續出現。

一、群眾是推動曆史發展的主體力量

“人民群眾”一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經典定義是指在曆史上起著推動作用的“大多數人”,這部分人在階級社會中處於被統治和被壓迫的地位,所以對應的應當是“統治階級或壓迫階級”。人民群眾(或群眾)的概念產生並且流行於革命年代,那時階級鬥爭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群眾是相對於落後階級或剝削階級而言的,是指一切起進步作用的階級,其中也包括一定曆史時期之內的某些剝削階級。在階級社會的不同曆史時期,它包括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圍。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和平建設時期,人民當家作主,政黨依法治國,所有讚成、擁護和參加和平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也是所有合法公民,都屬於人民群眾的範疇。換句話說,在執政條件下,人民群眾應當是泛指一國的國家公民,也是國家公共權力的權利主體。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政黨之所以離不開群眾,有三點主要的理論依據:一是曆史是群眾創造的;二是黨本身就是群眾的一個組成部分;三是群眾是黨奪取政權和長期執政的根本依靠。其中,曆史是群眾創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條基本原理,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理論來源,也是黨重視群眾基礎、倡導密切聯係群眾的出發點。

人民群眾的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曆史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在群眾勞動和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取得的。人民群眾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界的勞動中,發揮聰明才智,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改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創造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資料。如果沒有這些物質財富,就不能進行社會活動,也就不會出現社會進步。

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的精神財富。人民群眾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一切精神財富的最初源泉,存在於群眾的生活和實踐之中,任何科學、文化、藝術都源於群眾的生產實踐和其他社會實踐。沒有群眾的實踐作基礎,就不可能有發達的科學技術和繁榮的文化藝術,就不可能有科學家、思想家、理論家、文學藝術家等的發明創造。科技的發明創造是在群眾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既反映了生產實踐的客觀需要,又是對生產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文化藝術源於群眾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不僅在於他們以自己豐富的生活和實踐提供了精神產品的原材料,而且在於他們對這些原材料進行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創造出許多優秀的精神產品。群眾之中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是基於無數普通群眾基礎之上,通過加工、提煉和升華,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