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是社會前進的基本推動力量。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曆史上每一場真正的革命運動,每一次推動社會進步的社會變革,不管領導階級是誰,群眾始終是主力軍,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力量。共產黨執政之後進行的改革如同革命一樣,從實現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基本要求出發,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並對束縛生產力的生產關係進行調整和變革,從而使改革獲得廣泛的群眾支持和社會基礎。曆史上成功的革命或改革,群眾都是根本的推動力量和利益主體。一旦群眾實現自身利益的要求成為大勢所趨,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任何貌似強大的統治階級、任何貌似強大的所謂“強勢群體”、任何貌似強大的既得利益者,都會被摧枯拉朽。廣大群眾的願望終將代表時代的精神,體現曆史的主流,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順應群眾的基本願望和要求,就是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最終會勝利;而違背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就是逆曆史潮流而動,注定要失敗。
二、政黨是隸屬於群眾的一個小部分
列寧簡明地闡述了群眾、階級、政黨和領袖三者之間的關係: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在多數情況下,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來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由此可見,黨是屬於群眾的一個小部分,在結構上是隸屬於群眾的,是群眾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曆史上領導群眾創造曆史的傑出人物及政黨領袖,也包括在群眾的概念之內。
現代政黨是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後不同的利益群體、派別發展的產物。在利益群體和派別的博弈中,各個群體和派別意識到,在政治上組織起來,才能獲得優勢地位,這種政治集團或政治組織就是產生政黨的雛形。所以,政黨不過是某個政治群體或者說階級階層利益的政治代表,是某階級階層中最積極、最有組織、最自覺維護自己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從政黨的產生來看,政黨本來就屬於它所代表的群體,輪流執政的議會政黨如此,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工人階級的利益代表和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不是沒有階級屬性的“全民黨”,但是由於黨的屬性和特點,特別是由於長期執政的地位,決定了她又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一方麵,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它和其他被剝削階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它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和發展要求,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麵,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一直執政到共產主義實現,階級、國家、政黨消亡。執政,既關乎民族大計,又關乎全民利益,長期執政的一麵決定了她必須代表中華民族和中國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
正因為黨隸屬於群眾並代表群眾,因此,群眾是黨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中國共產黨現有黨員八千多萬,黨的成員無一不是來自群眾。黨之所以能夠壯大,一方麵是由於黨緊緊依靠群眾,從群眾中獲取力量,同時,黨能夠從群眾中吸收優秀分子,吐故納新,補充新鮮血液,使得黨自身的力量借以壯大,黨的事業得以成功。另一方麵,群眾通過事實觀察,認定中國共產黨的確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黨的長期執政地位也成為吸引社會精英和優秀分子的重要因素,社會精英和優秀分子要想在公共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借助執政的平台。多黨輪流執政客觀上分散社會精英,而一黨長期執政更有利於“網聚”社會精英。因此,隻要群眾真心實意地擁護黨,隻要天下優秀人才積極地加入到黨的隊伍中來,隻要黨把成千上萬的群眾凝聚起來,隻要加入黨的隊伍中的優秀分子同心同德、永葆先進,黨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