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不僅是黨的力量所在,也是黨的智慧的源泉。黨的曆屆領導人對此都有經典的論述。毛澤東曾經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和全黨同誌共同一起向群眾學習,繼續當一個小學生,這就是我的誌願”。鄧小平也說過,“隻有首先做群眾的學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眾的先生,並且隻有繼續做學生,才能繼續做先生”;“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講我的功績,一定要放在集體領導範圍內,絕不是一個人的腦筋裏就可以鑽出什麼新東西來,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江澤民和胡錦濤也多次強調,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認真總結群眾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創造的新經驗。總之,黨的執政能力取決於執政智慧,執政智慧的源泉無不來自群眾的智慧和實踐創造。離開群眾的智慧和實踐,黨的眼界和思路就會變得盲目而幼稚,黨的理論和政策就會既沒有依據,又沒有受眾,更沒人真心擁護,即所謂“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三、群眾是黨奪取政權和執政的基石
陳毅元帥曾經講過一句名言,“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也是在這片革命老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曾有過“紅嫂喂奶”的感人故事。一次戰役的勝利離不開群眾的鼎力支持,而全國革命的勝利以及政權的取得,更離不開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推動。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黨時隻有53名黨員,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發展到448萬名。經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犧牲了數以百萬計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最終革命取得成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強大的日本侵略者,能夠用“小米加步槍”戰勝國民黨的“飛機加大炮”,建立新中國,取得執政地位,最根本的一條就是,這場以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人民當家作主為目標的革命,得到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已超過8500萬,從人數上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執政60多年,這在世界政黨史上也是少有的成功範例。曆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得益於群眾的支持;取得今天這樣的執政地位,背後的強大後盾依然是群眾;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首先需要鞏固群眾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憑借著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三大運動,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進行了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的鬥爭,結束了之前數年禍害人民的通貨膨脹局麵,為安定人民生活,恢複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行了反腐敗鬥爭,保證了黨在執政條件下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進行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產關係的變革,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所有這些,沒有一個強大的政權力量和最大多數群眾對政權的衷心擁護是辦不到的。此後,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長達20多年的曲折探索歲月裏,黨的指導思想出現了失誤,走了一些彎路,削弱了黨的群眾基礎。1978年以後30多年的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的新局麵,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黨群關係的基本麵大大得到改善,但在利益多元化、階級階層日益分化的時代,也麵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與時俱進地應對各種新的挑戰和課題。
四、群眾是黨實現理想和目標的依托
中國共產黨人是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論者。黨追求共產主義最高理想,追求解放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訴求,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群眾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曆史任務的一種工具。但是,實現最低綱領是實現最高綱領的條件和基礎,二者是遞進的關係,實現“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要經過很多曆史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黨都要製定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目標和行動綱領,走中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國情的道路,並得到群眾的認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