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圖書館,中國第二大圖書館,琳琅滿目的圖書,不多不少的人流,是的,這是一個城市的知識儲備庫,我們似乎可以做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結論,那就是圖書館裏人越多的地方他就越發達。中國人愛讀書嗎?這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不!是的,中國人不喜歡在書本裏研究,學生們沒日沒夜的學習也隻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沒有任何的創新與自己的思考,在社會上讀書更成了一種折磨,究其原因,現在的中國人好像對立馬能變成錢以外的東西都不感興趣了!是的,我們取得了驚人的經濟成果,但是政治改革卻跟不上了,就像一個企業,無論因為技術的改變以及機遇的把握而變得多麼強大,卻總會因為管理模式的失敗而破產!我個人認為這是很恰當的形容,無論企業的成就有多大,員工們對待工作消極、領導招權納賄、管理人員中飽私囊。這樣一個企業持續下去會是怎樣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當這個問題用在國家之上,我們卻總抱有一番幻想,妄圖政府自我修繕,可是一個沒有監督、沒有批評的環境,政府怎麼會自己去改變,須知他們的改變就是放棄貪汙、放棄特權,沒有反對與批評以及人民強有力的反抗,他們會嗎,不會的。不過就像前文說過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政府與執政黨會拿出魄力的,以對得起他們七十年前對人民的莊重承諾。
我在圖書館裏一待就是兩天,看到很多學生在這裏自修學習,略有一些欣慰,不管是為了什麼學習,總算是一種進步吧,比起三十多年前的中國年輕人強多了!隻是,我找遍了整個圖書館,根本看不到一本與官方意識相左的書籍,也看不到一份那樣的報刊,為什麼,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批評的聲音,那隻有兩個原因,一則是無可挑剔,二則是這是一個不知錯誤與悔改的社會,是一個權力壓倒一切的國家!顯然,我們的社會不是無可挑剔的,食品健康問題、政府廉潔問題、法律公正問題、人民醫療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學生教育問題,我們沒有做到無可挑剔,也沒有人能夠做到無可挑剔,相反,我們的問題太多了,人民的矛盾與怒火也壓抑了太久了,中國迫切需要批評與監督,隻有正視錯誤才能不斷進步。
讀書不單單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思考,就像是和那些不同思想的作者進行辯論,發現問題,學習知識,可是今天,我們為考試而讀書......這是不對的,一個不會思考的人是不會進步的,一個不會思考的國家也是同樣的。顯然,政府在大力的推廣讀書,不過效果不佳。其實追溯這個問題產生的本源,再去解決它,提高全民思考能力就沒那麼複雜了。不讀書,是因為讀書不能當飯吃,是的,就這麼簡單。父母教導孩子總是說:“....能當飯吃嗎”,是的,不能當飯吃,不能馬上變成錢就沒用了。學生們讀書也是為了找一個好工作,拿高工資。大學生難就業,實際上難嗎,不難,而是大學生們低不就、高不行,認為自己辛辛苦苦讀書十幾年,得到的報酬卻並不比低文化水平的人高多少,感覺自我價值不能實現。這也就是問題的核心,就是中國人現在最大的困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或者說,在金錢至上的當下,人們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人生的目標了。人最高興的不是有多少錢,而是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有獨特的價值。中國人今天以金錢衡量一切,也就導致了擁有金錢的多少決定了人的社會價值。是的,這就是問題根源,金錢成為了一切事物的衡量標準,而道德、名譽都被金錢取代了!我們不能否認,取得財富成就也是一種成功,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一切,或者這隻是龐大社會的一方麵不是嗎?
不過,這一情況是會改變的,個人財產觀念與日俱增,政府官員與人民利益的衝突同樣是越來越尖銳,如果政府不能通過自我更正來抵消這種衝突,那麼人民必然會為了維護個人權利而強迫政府改變,那時,情況就不太一樣了。追本溯源,金錢至上的問題從哪裏來,我們就從哪裏去解決它,是的,來自於改革開放初期隻要經濟改革,政治依然不變的改革短板。今天我們就應該去彌補這一個短板,把政治改革提上來,也就是把國家的管理模式提上來,使得社會與政府接軌,使得政府與執政黨更加貼近人民脈動,無可後非,方法就是選舉嘛。一個讓人民在夢想麵前人人均等的製度,定會產生積極的生產力,人民將會不斷地在自己喜歡的方麵找到自己的價值,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相信那時不僅僅是讀書問題,很多社會問題與矛盾都會迎刃而解的。反之,堅持僵化,問題會越來越糟糕,直到無可救藥的那一天,當然了,無可救藥的不會是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