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商朝人特別信神,文武百官對武丁的話不敢不信,但是朝上之人竟無人知這傅說是何人。他們便問武丁那位賢士相貌如何,武丁便把傅說的長相講了一遍,手下人趕忙到各地百姓中尋找去了。

不久,有人告訴商王武丁說,在傅岩有個奴隸叫傅說。武丁忙派自己的侍從去察看,果然和武丁說的一摸一樣,便給他解開繩索,把他帶到了宮中。

武丁聽說傅說來了,急忙迎上前去,大聲喊道:“不錯!這就是我夢見的那位賢士。”

於是派人給傅說脫掉奴隸的衣服,換上一身嶄新的衣服,並當即宣布解除他奴隸的身份,拜他為相。

傅說僅有了三年的時間,就幫助武丁將商朝治理的井井有條,商朝逐漸興盛起來。

武丁求才,可謂是處心積慮、用心良苦,他用自己的智慧換來了傅說的相助。事實證明,他的苦心是值得的,正是因為有了傅說的幫助,商朝才更快地強大起來,人才在一個國家發展中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曆史上有些人對於賢者的追求幾乎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三國時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便是把“人才為本”的理念表現到了極致。

劉備的祖先是西漢的宗室,此後家世沒落,到了劉備這一代便以織席做鞋為生。劉備胸懷大誌,恰遇東漢末年,各地割據稱雄,統一天下成了他最遠大的理想。劉備深知,欲稱雄於亂世,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是地盤,二是須有能人相助。

起初,劉備沒有固定的地盤,沒有多少兵馬,而是四處奔命,寄人籬下。為了擺脫這種窘境,他四處訪求賢才,希望能找個有智謀的人來輔佐自己。

劉備得知諸葛亮是個人才,就很想見到諸葛亮,為表示誠意,他冒著嚴寒,親自到隆中去拜請。

第一次恰巧諸葛亮外出。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隻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麵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齋戒三日,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也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第三次訪諸葛亮。這次,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謙恭的向他請教治國之道。

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決定出山輔佐他。在他的茅廬中,他將天下大勢,向劉備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並提出了實現統一的戰略思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勢力馬上發展起來。

劉備愛惜人才,打天下更是主張人才為本的觀點。得到能人相助後,他能始終禮賢下士、放心而用之,這使他往往能夠事半功倍,也使蜀國迅速發展成當時的三強之一。

一個有才能的人,對於國家來說可謂是舉足輕重,智慧而賢能的良臣能夠救國家於危難之中,而那些庸才隻會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唐玄宗深明其理,他就是位視人才為財富的賢君。

唐朝時,姚崇文章寫得好,在文臣中可謂出類拔萃,玄宗決定拜他為相。

開元元年十月,玄宗正式宣布任命姚崇為宰相,但是姚崇卻並不拜謝。到了晚上,姚崇跪拜在玄宗的麵前,對玄宗說:“我想建議十件大事,如果陛下對這十件事不能實行,那我也就不敢接受任命。”

接著,姚崇說:“這十件事分別是:一、實行仁政;二、幾十年不求邊功;三、不許宦官幹預政事;四、杜絕非正式的入仕途徑;五、確立法綱紀網;六、嚴禁賄賂風氣;七、停止建造寺觀宮殿;八、要以禮法對待大臣;九、允許直言諫諍;十、限製後妃、外戚幹政。”

姚崇的這十條建議是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麵的一整套施政綱領。玄宗對這些建議大加讚賞,也更堅定了他重用姚崇的決心。在玄宗的支持下,姚崇開始了撥亂反正、振興唐朝的偉大變革,開啟了輝煌的“開元之治”。

玄宗對姚崇極其信任,放手任用。有一次,姚崇為了一件小事而前去向玄宗請示,玄宗卻仰視殿頂,充耳不聞。姚崇不知其故,忐忑的退下堂去。

一旁的大臣問玄宗其中的原由,玄宗說:“我委托姚崇處理政事,大事理當共議,小事豈有必要一一相煩。”

姚崇這才明白了玄宗的良苦用心,從此大刀闊斧、當機立斷,出色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在他的整治下,朝中充滿了開明的風氣。玄宗把姚崇的功績都看在眼裏,他深信“以人為本,事半功倍”的道理,因此對姚崇非常的禮待。每次姚崇進宮議政,玄宗總是起立相迎,離開時也是送到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