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於是派關羽去華容道埋伏。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關羽剛埋伏下來不久,就見曹操率僅剩的二十七騎兵朝華容道奔來。關羽突然橫刀立馬擋住了去路,曹操嚇的趕緊求饒,他又提及當年對關羽的種種禮待,關羽一下子心又軟了下來,不顧立下的軍令狀放走了曹操。
關羽回到大營時,諸葛亮故意前去迎接,並稱祝賀將軍立了大功。關羽很是羞愧,不好意思地說出了實情,諸葛亮馬上裝作很生氣的樣子要對他處以軍法,在劉備和眾人的苦諫下才罷休,諸葛亮免了關羽的死罪,令他戴罪立功。
此後,關羽為了報答諸葛亮的不殺之恩,更加賣命的拚殺疆場,為劉備的大業立下了不朽功勳。諸葛亮取人之所短,激人之所長的技巧讓後人廣為效仿、稱讚。
通過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凡是那些英明的統帥都精通在用人上揚長避短的藝術,這種情況下國家也必是日新月異、欣欣向榮。因此,用人之所長,避其之所短,是用人之本。
形勢解第六十四
[原文]
地大國富,民眾兵強,此盛滿之國也。雖已盛滿,無德厚以安之,無度數以治之,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故曰:“失天之度,雖滿必涸。”
臣不親其主,百姓不信其吏,上下離而不和,故雖自安,必且危之。故曰:“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主有天道以禦其民,則民一心而奉其上,故能貴富而久王天下。失天之道則民離叛而不聽從,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故曰:“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勢解第六十四”
[譯文]
地域大而國家富,人民多而兵力強,這是強盛至極的國家。雖然已經達到強盛無比的狀態,但如果沒有厚德來安定它,沒有法度政策來治理它,國家還不是他的國家,而人民也還不是他的人民。所以說:“失天之度,雖滿必涸。”
臣下不親近他的君主,百姓不信任他的官吏,上下離心而不和,雖然自以為是安穩的,但是必將走向危險和滅亡。所以說:“上下不和,呈安必危。”
君主掌握天道,用來統治他的民眾,民眾就能與君主同心同德,事奉他們的君主。這樣就能富貴而長久地統治天下了。違背了天道民眾就會叛離。不從君命,君主就有危險,不能長久地占有天下,所以說:“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
[實例應用與分析]
得民心才能天下歸順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論述了統治者長久擁有天下的最根本,“臣下不親近他的君主,百姓不信任他的官吏。上下離心而不和,雖然自以為是安穩的,但是必將走向危險和滅亡”,所以說,隻有“君主掌握天道,用來統治他的民眾,民眾就能與君主同心同德,事奉他們的君主。這樣就能富貴而長久地統治天下了。”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得民心才能天下歸順。”
“人心齊,泰山移”,這句諺語說明了人心齊集的力量,隻要眾人的心能夠擰成一股勁,那麼就是很有力量的。相反,哪怕人再多,各懷心思方向不一致就是散沙一盤,不堪一擊。
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地域大而國家富,人民多而兵力強,這是強盛至極的國家。雖然已經達到強盛無比的狀態,但如果沒有厚德來安定它,沒有法度政策來治理它。國家還不是他的國家,而人民也還不是他的人民”,那麼,什麼才是治理天下的關鍵呢?
“君主掌握天道,用來統治他的民眾,民眾就能與君主同心同德,事奉他們的君主”,由引可見,統治者能夠得民心、受擁戴才是天下長久穩固的基礎。
曆史上很多開明的君主都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因此,他們往往善於把握各種時機、運用各種手段去收攏民心,以實現眾望所歸,使國家走向大治。商朝的開國皇帝成湯就曾用“網開三麵”的舉動來收攏過人心。
成湯還是個部落酋長的時候,一日奉命前去麵見夏桀。在經過杞邑之地時,他發現好多人在田野裏獵取鳥獸。那些人一邊下網一邊念念有詞地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從四麵八方而來的鳥獸啊,都入我們的網!”
成湯對此感慨地說:“上有殘暴不仁的君主,下必有殘酷無情的百姓,這是自然的規律。現在國家四處生靈塗炭,如果人人都這樣殘忍,再這般斬盡殺絕的話,非但百姓難以生存,恐怕連鳥獸都要滅絕了。”
於是,成湯下車將那些人的網扯去了三麵,僅剩下一麵,他一邊扯一邊在口中說道:“蜘蛛作網以殺昆蟲,本來就是件很殘忍的事,而人類效仿蜘蛛作網更讓人覺得不仁。今天我成湯網開三麵,懇請世界上的鳥獸們,願意向左的向左,願意向右的向右,願意向上的高飛,願意向下的快跑。我僅留下這一麵,捕殺那些糊塗不怕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