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1 / 3)

形勢解第六十四

[原文]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亂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長所短也,而責必備。夫慮事定物,辨明禮義,人之所長而猱猿之所短也。緣高出險,猱猿之所長,而人之所短也。以猱猿之所長責人,故其令廢而責不塞。故曰:“墜岸三仞,人之所大難也,而揉猿飲焉。”

明主之舉事也,任聖人之慮,用眾人之力而不自與焉,故事成而福生。亂主自智也,而不因聖人之慮,矜奮自功而不因眾人之力,專用己而不聽正諫。故事敗而禍生。故曰:“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勢解第六十四”

[譯文]

英明的君主授官任事時,用人之所長,而不用人所短。所以辦事沒有不成的,功沒有不立的。昏亂的君主則不懂得萬物都各有所長和所短,而一律求全責備。考定事物,辨明禮義,本來是人類的所長而猿猴的短處;爬高走險,則是猿猴的所長而人類的短處。如果用猿猴的所長來要求人類,那麼政令就會失效而責任不能履行。所以說:“墜岸三仞,人之所大難,而猱猿飲焉。”

英明的君主在辦事時,集中哲聖的智慧,憑借眾人的力量,而不用自己去辦,所以能事成而得福。昏亂的君主卻自恃聰明,不依從聖哲的謀略。剛愎自用,不依靠眾人的力量。一意孤行,不聽正確的勸告,所以事敗而生禍。所以說:“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

[實例應用與分析]

用人之所長、避其之所短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對於統治者授官任事之時如何正確對待臣下的長處與短處做出了指點,“英明的君主授官任事時,用人之所長,而不用人所短。所以辦事沒有不成的,功沒有不立的”。

因為世間萬物都各有長和短,“考定事物,辨明禮義,本來是人類的所長而猿猴的短處;爬高走險,則是猿猴的所長而人類的短處”,所以說“如果用猿猴的所長來要求人類,那麼政令就會失效而責任不能履行,”所以說,在用人之時要慎重而正確地對待其長處與短處,這是成事的必要前提。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用人之所長,避其之所短”。

是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優秀的人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再糟糕的人也有特有的長處。對於優秀的人,如果錯用他的短處去辦事,那麼結果是必敗的;換了糟糕的人,如果用他的長處去辦事,那麼也會成功的。這就是“用人之所長,避其之所短”的奧妙所在。

關於用人揚長避短、適才而用的思想,我們古代的許多政治家、思想家都對此有過論述。

戰國時期的齊國名士魯連子就曾對孟嚐君說:“善於攀援樹木的猿猴,倘若置於水中,則不如魚鱉;日行千裏的騏驥要論曆險乘危,還趕不上狐狸。曹沫奮三尺之劍而劫齊桓公,迫其歸魯侵地,一軍不能當,但讓他去鄉下種地,那肯定不如農夫。因此,倘若棄其所長而用其所短,即便是堯那樣的聖賢,也會有所不及的啊!”

在用人適才上,三國時的孫策就做的很好。

史載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善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

孫策用人很注重適才而用,他聘請了張昭、張紘,又請來了周瑜,再千方百計說服太史慈來到他的門下效力。接著,他又把呂蒙、呂範、朱然、周泰、陳武等人招來,並把他們安排到了最恰當的職位上。

由於孫策能夠適才用人,他的部下人人各盡其職、盡忠職守。而在他彌留之際,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更體現了他適才用人的高超技巧。

孫策去世前幾日,召張昭等人及弟孫權來到床前,孫策說:“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有可為。子布等幸善相吾第。”然後取出印綬給孫權說:“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而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策又對其母說:“兒天年已盡,不能奉慈母,今印綬付弟,望母朝夕訓之,父兄舊人,慎勿輕怠。”

孫策母哭著說:“你弟弟年幼,恐不能任大事,那該怎麼辦呢?”

孫策答:“弟弟之才勝兒十倍,足當大任。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說完,孫策又叫來其他諸弟對他們說:“吾死之後,汝等共輔仲謀。宗族中敢生異心者,眾共誅之。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

孫策托政於諸臣,把他長期觀察了解的孫權選為國君,又給他欽點了諸位輔臣,這是極有意義的舉動,也是他適才之明的最直接體現。而孫策在用人上最獨特的地方,就在於不管在哪個層次上,都能做到適才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