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發揮出人才的整體效應,使每個人的才能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他尤其重視高層次人才的任用,對自己認定的人才,他堅持使其職能相稱,並對其大力扶植。
實踐證明,孫策任用孫權及欽定輔政大臣之舉是極其高明的,這一決斷,為東吳的發展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從另一方麵證明了適才用人的重要性。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同樣一個人,用其長處就是一個巨人,用其短處就是一個矮子。高明的君主都明白這一點,宋太祖趙匡胤成功使用敗軍之將陳承昭的事例就很經典。
陳承昭本是南唐的將領,官至南唐保義節度使,在南唐時期可謂是地位顯赫。當時,趙匡胤率領後周的先鋒部隊攻克泗州後,繼續一路東下,與陳承昭統率的軍隊在淮河展開了決戰。趙匡胤足智多謀,指揮得當,而陳承昭作戰無能,最後被趙匡胤生擒。陳承昭從此身敗名裂,他在後周謀得一個右監門衛將軍的小官,失去了往日的地位顯赫。
宋國初建,趙匡胤大力興修水利,開漕運以通四方。然而他手下有勇士三千,謀者八百,卻沒有一人精通治水之術。於是趙匡胤四處求賢納才,物色治水能人。此時,趙匡胤聽人說陳承昭對水很有研究,便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南部的漕運。陳承昭欣然赴任,他察看了水勢,見惠民河水太小,即便疏通也未必能夠可以通航。
於是,他遍尋水源來補惠民河之水。他通過勘察地形發現鄭地地形較高,而鄭地西部的河流至鄭地後都改向東南流去,如想讓這些水流向東北,必須加以疏導。他讓民夫將鄭地西部的閔水和闊水引至惠民河,使惠民河水量大增,水貫連汴京,南曆陳州等地直入淮河,由此溝通了京城與江淮的漕運。
趙匡胤見陳承昭確實是位治水之才,於是在國家的治水之事上重用陳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以後,趙匡胤又命陳承昭前去疏通五丈河。
五丈河與惠民河的相同之處是水少,不同之處是五丈河中淤泥甚多,不利舟行。因此,五丈河除需注水外還得挖泥,無論從工程量上還是從疏通難度上都較惠民河有所加大。
經過勘察,陳承昭發現在汴京的東麵,滎陽雖有汴河水東流,但還有京水、索河兩條河白白直接流入了黃河。他遂上書趙匡胤,說京、索二水都可以引來注入五丈河,趙匡胤很快批奏。陳承昭於是帶人自滎陽向東開渠百餘裏至汴京,將京、索二水東引入汴京城西,架流過汴河,向東注入五丈河。從此,五丈河水量充足,陳承昭又將水東北流向濟州大運河,東北漕運由此開通。
後來,趙匡胤欲平南唐,卻顧忌江南水軍的威力。此時,陳承昭建議趙匡胤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師。趙匡胤大喜,命陳承昭親辦此事。陳承昭在京城朱明門外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中,在此操練水軍。不久後,宋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水軍,南唐很快得以平定。
接著,陳承昭又為宋國成功的治理好了黃河水,兩岸百姓對他歌功頌德,陳承昭也越來越得到趙匡胤的器重。
陳承昭在帶兵上雖是庸才,在治水方麵可謂天才,明智的趙匡胤正是發現了他這一特長,對這個敗兵之將沒有加以全盤否定,而是巧妙地用其所長,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可見,對人之所長,如果能充分使用,的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取人之所長是一種用人的藝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把這種藝術發揮到了極致,除了對部下能夠揚長避短外,他還能充分借鑒、使用敵人身上的優點,在這方麵,成吉思汗可謂獨樹一幟、常人難及。
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中,成吉思汗都能夠變劣勢為優勢,除了他能征善戰、足智多謀外,善於借用敵人的長處為自己所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成吉思汗對各國的工匠很感興趣,每次戰後,工匠他是一個都不殺,而是把他們帶到大漠,讓他們從事生產。這是因為當時蒙古生產技術落後,工匠很是稀缺。他讓工匠們建造了無數的兵工廠,生產作戰武器。
他把被俘的工匠組成一支工匠隊,他們各司其職,有的搞建築、有的製作工具、有的訓練技術兵……後人說,這是古代軍事史上最龐大的一支獨立兵種。
充分使用工匠,保證了蒙古軍在武器裝備上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他們有拋石機、連發弩、火焰噴射器,還把漢人的火藥術加以改進,製成了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後來的攻城戰中,火炮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火藥術也在那時傳到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