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善於取別人之長,使幾乎是當時最落後的民族掌握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這不得不稱為一個奇跡。而成吉思汗的這種大智大勇也讓後人津津樂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帝王要想盡可能地用才,就得容忍一些人身上的缺點,擇其優點而用之,隻有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各盡其才。
戰國時期,衛侯征詢大臣們的意見,請他們向自己推薦能夠統率萬軍的將才。子思向衛侯推薦了苟變,子思說:“苟變這個人很有軍事才幹,可以讓其擔當重任。”
衛侯聽後卻搖了搖頭說:“我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我聽說他很愛占小便宜,我不能讓這樣的人為將。”
子思說:“聖明的君主用人,好比匠人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合抱之木雖死,但匠人絕不會把整棵大樹都丟棄掉。現在正是國家用人之時,得人才者興、失人才者衰。我國地稀兵少,經常遭到外人欺負,大王當務之急應該廣納賢才,怎麼能因為一點小缺點就舍棄一位將才呢?”
衛侯想了想,覺得子思說的有理,便采納了他的意見,任用苟變為將。後來,苟變縱橫疆場,為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曆史上的一員名將。
衛侯善納諫言,使他沒有錯過一員猛將,他用人之長,使國家從中得到了很多的好處。這種用人方法堪稱良謀妙計。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君王對部下要求過於苛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唐太宗在用人上就能夠做到忍其弊而用其長。
有一次,唐太宗責備身為宰相的封德彝久不向自己舉薦人才,封德彝辯解說:“我不是不留心,隻是當今沒有奇才。”
唐太宗馬上反駁他說:“前代明君,使人如器,皆取士於當時,不惜才於異代。豈得待夢傅說、逢呂尚,然後為政乎?人的品行才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
一位大臣接著說:“人才之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取長補短,則天下無不可用之人;若用短棄長,則天下全成可棄之士。”
唐太宗任用房玄齡、杜如晦、戴胄等人,就是他揚長避短理論的實踐。房玄齡、杜如晦的短處是不善於處理刑獄案件和煩瑣小事,他們的長處是多謀善斷。唐太宗於是任命二人為相,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而戴胄的短處是才學略淺,長處則是為人忠心耿耿、秉公辦事,因此唐太宗任命他為大理寺少卿,而不讓他擔任學館儒林之職,以避其所短。
果然,戴胄在職位上處事幹練、勤勤懇懇,他在職期間,案無積壓、日事日畢。而且他還敢於犯顏執法、不徇私情,並能大膽地糾正唐太宗量刑上的過失,這一點很受唐太宗的賞識。
唐太宗的適才而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時間,朝廷上下人人勤於政事,各自發揮所長,這就為唐朝走向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如前文所述,人都有缺點和優點,有時候,領導者抓住部下的缺點,采用一定的技巧加以“攻心”,這個人的優點就全部能為己所用了。諸葛亮“收服”關羽就是用了這種策略。
赤壁之戰後,曹操率殘軍逃跑,諸葛亮分析形勢:此時捉曹操雖易如反掌,但捉曹後怎麼處置倒成了一個大問題。如殺之,則中原群龍無首,勢必四分五裂,你爭我奪,東吳便會乘機向北拓展疆域。一旦時機成熟,必會吞並劉備。如不殺,也已滅其主力,使其一時無力南侵,還能牽製孫吳。這樣一來,劉備可以乘機占領荊州,進軍巴蜀。所以,曹操還不能殺。
在人員的調配上,諸葛亮又考慮到:張飛坦率急躁,捉住曹操恨不得一刀把他殺死。趙雲忠心耿耿,捉住曹操肯定也不會放走。而關羽義氣如山,他曾受過曹操厚恩,依他的性格,捉住曹操後一定會再把他放走。關羽為人傲氣太重,諸葛亮想趁此機會抓一次關羽的“小辮子”。
隨後,諸葛亮便將張飛、趙雲、劉豐和劉琦一一派出,惟對關羽未加分派任務。
關羽終於忍不住問道:“我曆次征戰,從不落後,這次大戰,丞相唯用我,為何?”
諸葛亮說:“關將軍莫急,我本想派你把守一個最重要的關口,但轉念一想,想當初你身居曹營,曹操對你關照有加,這次他慘敗後必走華容道,你若前去,我擔心會捉而放之。”
關羽說:“丞相太多心了,我當初斬顏良、誅文醜、又解了他白馬之圍,早已報答了他的盛情。若再遇他,絕不放行。我願立下軍令狀,若放過了曹操,我願按軍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