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李筠,趙匡胤則施以重拳,決不手軟。於是,趙匡胤親率大軍,征討李筠。一路上,趙匡胤不斷地鼓勵、犒勞三軍,士兵們個個爭先,人人奮勇。不久,宋軍越過太行,大勝李筠於長平,繼後又收複了澤州,李筠走投無路,自焚而死。
趙匡胤一方麵對那些後周舊臣進行拉攏,這便是對他們施與“恩”;另一方麵對那些不聽教化的臣子嚴懲不怠,這便是殺雞儆猴的手段,是在眾人麵前立“威”。
這兩方麵如果缺少了哪一項,趙匡胤都不可能取得最後的成功,恩威並施的效果可見一斑。
人無完人,對於一個人的過失,明智的君主都會從兩方麵來對待。一方麵要給犯錯者一次改過的機會,因為一個人受到寬赦後往往更有報恩的欲望;另一方麵要對那種屢教不改者給予嚴懲,使他們知道認真做事和應付了事所得到的待遇是不一樣的。
乾隆帝在用人上就很善於賞罰並舉、恩威並施。
清朝有一位官員名叫舒赫德,在雍正年間任監察禦史,乾隆即位後任他為軍機章京。他的博學多識讓乾隆帝很為看重,因此,乾隆派他主持和參與了許多國政要事。舒赫德也是步步高升,最後升任兵部尚書。
舒赫德上任兵部尚書後,恰逢阿睦爾撒納降清,舒赫德將其家屬私自扣為人質,乾隆為此大發雷霆,革了舒赫德的職務並抄其全家,還把他的兒子革職充軍。而當後來舒赫德在阿克蘇聽說大將兆惠被圍黑水營時,他趕緊遣人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乾隆帝因此功授予他副都統之職,又讓他帶兵給兆惠解圍去了。
後來,清軍征緬失敗,舒赫德受命去雲南主持軍務,可他堅決反對再次攻打緬甸,乾隆帝大怒,再次將他革職。三年後,土爾扈特部回歸清廷,乾隆任舒赫德為伊犁將軍,負責主持安置土爾扈特人。其他大臣都懷疑土爾扈特部是詐降,隻有舒赫德堅信他們是真心歸降,他妥善安置土爾扈特人,功績顯著,乾隆把他提拔為武英殿大學士。
舒赫德還曾被任命為兼管刑部、吏部及戶部三庫,任國史館、四庫全書、清字經館總管。他去世後,乾隆帝頌其功曰:“舒赫德老成端重,練達有為。朕禦極之初,即膺任使,宜猷中外,四十餘年。前此平定回域,懋著勞績,嗣於西陲,撫輯歸順遠藩,東省剿捕悖逆匪眾,悉心籌劃,動合機宜,實為國家得力大臣。”遂贈舒赫德太保銜,入祀賢良祠中。
乾隆帝在用人上就是這般“靈活”,他對一個人的優點、缺點把握的都很到位,有功者必賞,有過者必懲,這是乾隆帝的常用手段。除了舒赫德以外,乾隆朝後期的大學士阿桂在官場上也是起起落落了很多次。
阿桂在初征金川時,和張廣泗一起因欺蒙訥親而被乾隆帝治罪,因其父阿克敏僅此一子,乾隆帝對其從寬處置。後來,阿桂參加征準噶爾戰役,規劃伊犁屯田有功,又被乾隆升為伊犁將軍。征緬甸時,阿桂提出的主張不合乾隆心意,乾隆把他降為參讚大臣。
接著,阿桂又因善後不力,受到革職並留軍前效力的處分。兩金川戰爭時,阿桂勵精圖治,浴血奮戰,終於成為平定兩金川的第一功臣。乾隆把他提升為大學士,阿桂成了乾隆後期少數有遠見的政治家之一。
阿桂重視整頓吏治,幫助乾隆查處了一大批貪官,他還勸乾隆節省朝廷的開支,以造福百姓為要。他操守廉潔,與貪官和珅水火不容,臨死之時他還憂國憂民,對清朝的前途命運甚為擔憂。
乾隆給犯錯之人以機會,並沒有和曆史上大多數皇帝那樣,對被貶之臣永不再複用。結果表明,乾隆帝的做法是明智的,那些犯過錯而被他寬恕的官員們個個心存感激、知恩圖報,在後來的日子裏都對乾隆王朝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貢獻。
賞罰是一門藝術,曆史上那些成功的帝王都精通此門藝術。他們恩威並施、賞罰分明,使所有的人或是念其恩,或是懾其威,都從內心深入順服於這個統治者。因此,恩威並施才能統馭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