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管理
社會主義國家在公有製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調節手段,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調控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以實現一定目標的總過程。我國現階段的宏觀經濟管理具有以下特點:①既要管速度,又要管效益;②控製國民收入分配具有突出意義,不僅要防止宏觀經濟活動引起的超分配,還要根據企業的經濟效益,對其工資總額增長的幅度進行控製,以防止微觀活動引起的超分配;③要自覺貫徹社會主義生產目的;④既要調節社會需求,又要調節社會供給,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對象是“需求大於供給”;⑤僅運用財政金融政策不足以抑製需求膨脹,還需要對工資、固定資產投資、物價等各個方麵實行綜合管理;⑥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促進科技發展;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宏觀經濟管理手段中具有突出作用,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體現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任務以及各項宏觀經濟平衡和各種基本比例關係,並由相應的計劃指標體係和各方麵政策措施所組成的複合體。
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管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不同,就宏觀經濟管理的根本目標而言,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是為了維持資本主義製度,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管理則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就宏觀經濟管理的環境而言,一個是在私有製的環境中進行的,而另一個則是在公有製的環境中進行的;就宏觀經濟管理的效果而言,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而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隻要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它就能促進社會主義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
宏觀經濟管理的內容
國家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運用各種手段調控的對象。宏觀經濟管理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麵:①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和經濟結構。從經濟比例關係看: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社會總產品的生產與補償,積累和消費之間的比例關係。社會總產品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關係:生產與建設之間的比例關係,經濟建設與科技教育和社會事業發展之間的比例關係,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之間的比例關係。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國民經濟各地區之間的比例關係等。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有產業結構、投資結構、技術結構、經濟組織結構、所有製結構、產品結構和進出口結構、就業結構、地區結構和城鄉結構等。②速度與規模。經濟發展的速度可分為物質生產部門發展速度、第三產業發展速度、社會科技事業發展速度等,它們受製於多種因素,主要是國力的許可及比例、結構的協調合理。③宏觀的社會、經濟效益。它包括物質生產領域的經濟效益、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人民生活發展水平、市場供應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狀況等方麵。
宏觀經濟管理目標
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調節社會經濟運行和發展所要達到的總體效益。社會主義宏觀經濟管理有三大目標:①實現總量平衡。這主要是指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它既不同於某種產品在資源和需求上的單項平衡,也不同於在某一地區或部門範圍內的局部平衡,而是在整個社會範圍內,實現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總體平衡。②宏觀結構平衡。這主要指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使國民經濟各部門保持恰當的比例關係,即不僅在兩大部類之間建立合理的比例關係,而且在三次產業之間也要建立起最優比例關係。這個最優比例關係,既要與積累和消費的比例相適應,又要使結構內部的比例關係趨於協調。③資源的最佳配置。在利用市場機製的條件下,各個企業是以本單位的利益即最大利潤為原則進行決策的。而建立在人們之間利益差別和競爭基礎上的市場機製自發調節並不能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國家為了保證對宏觀總量平衡和產業結構的宏觀控製,必須對微觀的一些重大經濟活動進行幹預,通過采取各種手段作用於宏、微觀經濟活動,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確保宏觀比例的平衡。
宏觀經濟管理係統
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中心對整個社會經濟運行調節和管理的有機體係。宏觀經濟管理係統有直接性管理係統和間接性管理係統之分。傳統社會主義集中體製下的宏觀經濟管理係統屬前一類,即國家作為宏觀管理者不僅管理宏觀比例,而且直接管理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實踐表明這種管理體係弊病太多,必須改革,即轉向建立間接的管理係統。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業”的新的宏觀管理體製,指出國家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市場供求關係,創造適宜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以此引導企業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為此,要圍繞轉變企業經營機製這個中心環節,分階段地進行計劃、投資、物資、財政、金融、外貿等方麵體製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的宏觀經濟管理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