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製

一定社會中所有經濟活動的參加者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項經濟活動中的組織形式、管理方式、機構設置及權限劃分的整個體係。它包括所有製結構、決策結構、信息結構和動力結構的總體組織安排。它是社會基本經濟製度的具體體現,表現為計劃管理體製、財政管理體製、物資管理體製、勞動力管理體製、價格管理體製等。經濟體製的功能在於協調各種利益關係,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軌道的動力。經濟體製因不同的國情以及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特點而有差異。一方麵它可以因不同國家的民族特性及具體社會曆史條件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麵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也可以因不同的政治經濟形勢、不同的曆史條件而有所變化。它與基本經濟製度不同,具有選擇性和必然性。當之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時,就可以進行修改和完善。

經濟體製改革

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製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各個方麵所進行的調整和變革。經濟體製改革是黨和政府領導下有計劃、有秩序、有步驟進行的自覺行動,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過去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體製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其弊端主要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對經濟生活的基礎調節作用,分配中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這就造成了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等局麵,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發揮。因此,全麵改革這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方麵,按照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正確對待外國經驗的原則,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成為經濟體製改革的基本任務。而確立國家與企業、企業和職工這兩方麵的正確關係,增強企業活力,則是整個經濟體製改革的本質內容和基本要求。不但要對計劃體製、價格體製、財政體製、金融體製、外貿體製和勞動體製進行配套改革,而且還要對企業的財產製度、分配製度和領導製度進行改革,以完善企業的經營機製。其中價格改革是經濟體製改革成敗的關鍵。在經濟體製逐步改革中,要重點改革計劃體製,把計劃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充分重視各種經濟杠杆的作用,通過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係,為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製鋪平道路,並積極創造條件,向新的“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機製過渡。

經濟模式

一定曆史時期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麵和各個層次按一定的聯結方式構造格律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基本體係。它包括這樣兩個方麵的有機結合:一是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製形成的結構及其所決定的一定的產品分配的形式和結構;二是在一定的所有製下經濟運行機製的運行形式。具體表現為經濟活動的各個主要方麵的運行原則,這主要是經濟活動的決策、信息傳遞、協調、動力等方麵的原則。經濟模式的主要內容有:所有製結構、經濟決策結構、經濟調節結構以及經濟管理組織結構。經濟模式按不同的標準劃分有許多不同的種類。按社會製度劃分,通常可分為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和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按經濟調節機製劃分,通常分為計劃模式和市場模式;按管理特點劃分,通常分為集權管理模式和分權管理模式。同類的生產關係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或在不同的國家,就會形成不同的經濟模式。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就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模式:①軍事共產主義模式。這種模式在蘇聯1918~1920年軍事共產主義時期表現最為突出。②傳統的集中計劃模式,亦稱“斯大林模式”。③改良的集中計劃經濟模式。④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計劃經濟模式,亦稱“匈牙利模式”。⑤市場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亦稱“南斯拉夫模式”。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集權模式

波蘭經濟學家布魯斯對於排斥市場機製的計劃經濟模式的概括。集權模式的主要特征是:①企業生產什麼,進行哪些投資,都要由中央機構向企業發出指示,下達命令。②企業經營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計劃完成情況如何。③企業之間雖然也通過貨幣形式進行交換,但這種貨幣是“消極的貨幣”,因為企業要先向分配係統提出申請,批準後再拿錢去買,貨幣是在上級批準之後才起作用的。④上述活動從計劃角度來看是多層次的,下層要做出變動,必須逐級上報,上級做出決定再逐級下達指示,下麵才能變動。集權模式在某個時期,特別是在經濟結構發生劇烈變動、總體經濟結構不平衡以及迅速工業化時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它也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