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集中計劃模式

亦稱斯大林模式。斯大林執政時期逐漸形成的以高度集權化和行政命令化為主要特征的經濟運行體係。其主要特征是:①在所有製關係上實行全民(國家)所有和集體農莊所有兩種基本形式;②在國家所有製內部實行部門管理原則;③經濟決策權限高度集中化,宏觀經濟活動和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由國家實行直接的指令性的、以物資平衡為中心的物流型計劃管理,企業基本上沒有經營自主權;④在集體所有製內部和兩種所有製形式之間存在商品貨幣關係,但在國營經濟內部不存在商品貨幣關係;⑤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強調工業產量的增長,特別強調重工業的優先發展。這種模式的最大優點是:統製麵寬,影響力大;集中度高,擴縮力強;決策實施保障性強,預期風險小;指令傳遞速度快,行為規範單一,重心突出。它在衝破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實現工業化中起過積極的作用。但這種模式因國家集權過多,而且通過行政命令管理經濟活動,不利於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微觀經濟效率低;片麵強調發展重工業,不利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宏觀經濟效率的發揮。斯大林模式對社會主義各國的經濟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標準模式。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製改革浪潮中,斯大林模式逐漸為許多社會主義國家所放棄。

改良的集中計劃模式

在傳統的集中計劃模式的基礎上,實行有限的放權讓利,部分擴大市場調節範圍而形成的一種計劃經濟模式。其特征是:①在決策結構上適當地降低集中化的程序,實行部分放權,企業在日常經濟活動中有一小部分權力,如計劃外產品有一部分可以自銷,有一部分利潤留在企業裏,用於發展生產和福利、獎勵等,企業還有部分用人權。②在調節結構上,國家計劃的指令性實物指標有所減少,價值指標有所擴大,已開始注意發揮價格、信貸、利潤等經濟杠杆的作用;但對主要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仍繼續保持指令性計劃,企業重要的經濟活動仍由國家直接計劃來加以規定。③在信息結構上,由於價值指標和市場調節範圍的擴大,企業已開始注意橫向傳輸的市場信息,但縱向傳輸的指令性計劃指標仍對企業具有決定意義。④在動力結構上,利潤、工資、獎金等對企業的經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非經濟性動機仍居重要地位。改良的集體計劃經濟模式亦有明顯的局限。隨著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模式將為新的經濟模式所代替。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表明社會主義經濟既有計劃經濟的本質要求,又有存在商品經濟的必然性,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統一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製。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深刻總結國內和國際的社會主義實踐經驗後而得出的科學論斷,突破了原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計劃經濟是根據預先製訂的計劃對社會活動進行控製,使各個部門、環節的經濟活動符合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要求。商品經濟則是通過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促使各產品生產者的經濟活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比例關係相適應。因此,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有著共同的目標。公有製基礎上的商品生產者,既有其相對獨立利益的一麵,又有根本利益一致的一麵,這就使國家可以確定符合實際的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對商品生產者的經濟活動實行宏觀控製和調節;這樣,就有可能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計劃經濟

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有計劃地領導、組織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社會經濟製度。計劃經濟的實質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個生產部門按比例地分配,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財力,求得社會生產和需要之間的平衡,促使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有計劃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它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於資本主義製度的一個基本特征。計劃經濟的具體形式應符合當時的曆史條件。我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曾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