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場
指進行商品、物質產品交易的市場。商品市場分為生活資料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兩類。生活資料市場經營的商品主要是供應家庭或個人使用的。它不僅包括消費資料的供應,而且還包括以提供勞務性服務為主的飲食業、服務業的市場以及旅遊市場。生活資料市場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反映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水平。通過生活資料市場,可以為國家積累大量資金,為生產開拓新的領域。生產資料市場經營的商品是為了滿足生產需要的。由於多年來認為生產資料不是商品,不能在市場上流通,全民所有製企業需要的生產資料都由物資部門調撥,隻有供應農村的部分生產資料才通過市場。物資調撥方式切斷了生產資料流通的橫向聯係,往往造成產銷脫節,積壓嚴重,浪費國家資源,大量占壓國家資金。近年來,我國生產資料市場有所發展,部分生產資料按照商品和市場原則經營,帶來了積極的經濟效果,為搞活企業創造了條件。
要素市場
指生產要素市場,主要包括資金、勞務、技術、信息和房地產等市場。它是市場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商品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我國在1978年以前基本上不存在要素市場。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不可逾越的,我國必須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相應地必須建立和完善市場體係。但由於長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控製難以在短時期內取消;經濟結構的調整也需要一個過程。還有相當一些商品特別是各類生產要素還主要受行政規則支配,這樣在我國價格改革和市場體係的建立過程中,就出現了一種極不對稱的狀況,即相對於各種商品市場的發育,各類生產要素市場發展嚴重滯後。發育和健全要素市場是衝破傳統體製對企業的羈絆,是實現企業經營機製的真正轉變以及合理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必要條件。
市場管理體製
指國家組織管理市場及劃分市場管理權限的規章製度總和。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合法經營和商品流通的正常進行,促進商品生產的發展,國家對市場上的商品買賣活動必須實行行政管理,其內容包括企業登記、商標管理、產供銷活動管理、價格管理等。我國市場管理體製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係。為了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的計劃性、統一性,在市場管理中必須貫徹統一領導的原則。但我國地大人多,經濟發展不平衡,又有多種經濟成分,市場情況複雜,因此又必須堅持分級管理。在市場管理中,還必須注意按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處理好橫向關係。各級工商行政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依靠群眾搞好各項市場管理工作。
市場體係
是將市場結構、市場機製和市場體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統稱。其中,市場結構是指各種類型的市場的構成和相互聯係,市場機製是指通過其要素發揮作用的功能及各要素之間的聯係;市場體製是指市場管理的機構設置、權限劃分和管理方式的體係和製度。市場體係就是由這三個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方麵形成的係統。建立和培育體係完整、功能齊全、反應靈敏、信號準確、運行正常的社會主義市場體係,是建設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重要任務。
生活資料市場
指生活消費品交換的場所和領域。它是直接為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服務的。其發展狀況、經營水平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實現程度。生活資料市場的特點是:經營範圍廣泛,經營品種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用以及發展和享受等各方麵的需要;它的流通網絡遍布城鄉,四通八達,是城鄉經濟交流的重要手段,它與人民群眾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係。其形式以現金交易為主。在經濟體製改革以前,由於舊體製的束縛,我國生活資料市場功能不全,商品匱乏。其主要弊端在於:商業政企不分,條塊分割,流通渠道單一,流通環節多,經營形式僵化,產銷脫節,生產不管經營,經營不管生產。經濟體製改革以來,生活資料市場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表現為:政企分工,打破地區經濟封鎖,多種經濟形式並存。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出現多種銷售方式和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等。
農村集市貿易
指在縣城及縣以下的集鎮,農民之間以及他們和城鎮居民之間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一般都有指定的地點。買賣的商品主要是國家允許上市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和手工業品,也有日用工業品、輕紡產品和小型農用生產資料。其價格一般是在市場部門管理下由買賣雙方自由議定。農村集市貿易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是溝通城鎮、鄉村商品流通的重要補充渠道。少數農村的集市已發展成單品種的或綜合性的商品集散地。它的繁榮發展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活躍農村市場,豐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