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視,位置最北的東沙群島是由東沙島、東沙礁及南衛灘和北衛灘四個島、礁、灘組成,是南海諸島中離大陸最近、島礁最少的一群。它位於北緯20°33′至21°10′,東經115°54′至116°57′之間,在海南島東北,和汕頭、香港呈三角形,居台灣島、海南島及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
東沙群島分別距廣東省汕頭市正南約160公裏,距香港170公裏、台灣高雄240公裏、海南島340公裏,而距南沙群島約1185公裏。
東沙島古稱“南澳氣”。位於北緯20°42′,東經116°43′。因在珠江口外的萬山群島以東,又名“大東沙”,是東沙群島唯一露出水麵的島嶼。
東沙島發育在東沙環礁的西部礁盤上。東沙環礁的基礎不深,是在水深200至400米大陸坡的海底階地上發育起來的。環礁東麵海底比西麵海底深200米。東沙島東西長約2800米,南北寬約700米。東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窪,平均高度約6米。島的西部原有兩條沙堤伸出,包圍著一個小海灣,使島呈新月狀,我國漁民稱之為“月牙島”或“月塘島”。小海灣被填平後,全島麵積增至180平方公裏。鄰近東沙島的東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群小沙丘,尤以東北為多。
小沙丘之間是一片淺灘。島西北有一小沙洲,低潮時露出水麵。島西麵10多公裏處,有一個暗沙,水深22米。島西麵7公裏處也有一小灘,水深9米。由於東沙島四周均有暗礁,霧天時近島2公裏仍不見島形,船隻停泊要特別小心。島南北方各有水道,南水道較北水道寬且深,障礙少。東沙島上植物叢生,野草遍布,間有仙人掌、野菠蘿等,其中以麻瘋桐生長最為茂盛,島東南有椰子樹。由於東沙島上全由珊瑚和貝殼碎屑風化而成的白砂所覆蓋,遠遠望去一片亮麗的白色閃光,加上全島遍布短小的熱帶灌木林,在白色和翠綠色兩相襯托下,使人覺得心情異常清爽。
東沙島是北球著名的“海人草”產地,不僅質量好,產量亦多。主要分布在島的西邊和西南邊8至9米的礁盤上,但水深難采。而在島的東西和東北麵水深2米的礁盤上生長亦不少,也比較容易采集。
東少島的東側有一暗礁叫東沙礁,與東沙島同在一個礁盤上。東沙礁是一半圓形環礁,直徑約11至12海裏,環礁長46公裏,寬2公裏。環礁西北部堆積了很多大小不一的低矮珊瑚屑沙丘,長約2公裏,其上長著草叢和灌木。環礁中間是礁湖,水深06至164米不等,中央部分較深。礁湖內有很多珊瑚小丘淺灘,風浪比較平靜。低潮時,環礁東、南和北部礁盤完全露出水麵。
在東沙島西北約84公裏處,就是南衛灘和北衛灘,也是隱沒在水下的珊瑚礁灘。兩灘相距9公裏,排列呈北東向。北衛灘在東北,比南衛灘稍大,200米等深線呈橢圓形,長20公裏,深達185米,最淺處水深64米。南衛灘稍小,200米等深線也呈小橢圓形,直徑約10至18公裏,最淺處58米。兩灘間有334米深的海溝。兩灘上棲息著為數眾多的魚蝦。南衛灘和北衛灘均不妨礙航行,隻是退潮時浪花較大。北衛灘北方約18公裏處有一北東向淺灘,水深10.8至34米。
東沙島地處南海北部的中間位置,北扼台灣海峽,東控巴士海峽,西扼南海航道,故軍事價值非常重要。島上目前有飛機場、碼頭、大型發電廠、水庫、氣象台等大型設施。東沙機場最早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斯間日軍占領該島時所建,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隊接收沿用,1965年重建。後因風化導致龜裂,台灣當局又於1986年撥款再建。機場內有無線電導航設備、塔台、候機室,可供數架運輸機起降。台灣的軍用運輸機定期由台灣飛往東沙執行運輸任務,還進行郵件的傳遞等。從台北的鬆山軍用機場起飛,25分鍾後可到達澎湖列島上空,再往西南飛到東沙,全程需要一個半小時,在海上航船一般需要20個小時,才能由高雄到達東沙。
東沙島西南側有一座碼頭,目前可同時停靠小型登陸艦艇三艘。島上有兩座發電廠,使用四部西德製造的發電機,可以24小時供電。另外,島上有大型水庫3座及小型水庫多座,滿水後可供全島人員飲用兩年。東沙島上還準備再建一座10萬加倫的水庫。島上有一座氣象台,每天向附近地區提供兩次高空氣象資料。
東沙島由於地質關係,風化後的珊瑚形成了白色的細沙,東沙人把這些細沙做成一幅幅“沙畫”。沙畫是東沙島獨一無二的特產,島上人將白沙加工後,染成各種顏色,拚成各種圖案,然後用膠固定,很有特色。
有人說,到了東沙島未到海神廟,就不算到過東沙島,因為它是島上僅有的旅遊勝地。海神廟內供奉著關公,據說這尊神像是1948年有位大陸漁民乘獨木舟搶灘運上來的,這條獨木舟目前仍停放在廟旁,因而成為島上流傳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