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東七西八的西沙群島(二)(1 / 1)

東島俗稱為“貓興島”,又名“和五島”,是上升礁和珊瑚貝殼沙體複合組成的島嶼。島略呈三角形,長約2400米,寬約1000米,麵積1.55平方公裏,是西沙群島第二大島,平均高度4至5米,最高達156米。島的北部沿岸及中部有大麵積珊瑚沙和珊瑚砂岩裸露,在沿海形成海蝕地形。島的四周有沙堤包繞,地勢較高,而島的中間較低,有長約1000米、寬約500米的凹地,積水成塘。島上植被繁茂,鬱閉度達70%,森林茂密,林木高大,最高者達16米;椰樹成林,高20至30米。鰹鳥眾多,島糞層厚,並有許多野牛。島上常年有人居住和生產。有井數口,水量充足,但水色黃褐,不宜飲用。

高尖石由火山熔岩構成,是西沙群島中唯一的火山島。它距東島西南7.25海裏,位於北緯16°34′,東經112°38′。島高5.2米,呈三級塔形,遠望似船,所以海南島漁民稱之為“石船”或“雙帆”。低潮時,最低一級露出,麵積近1000平方米;特大高潮時,僅第三級頂麵3至4平方米露出水麵,是宣德群島中最小的島嶼。

南沙洲俗稱“紅草一”,距南島約0.5海裏。島呈三角形,長500米,寬300米,麵積006平方公裏。海拔41米。洲南伸出一沙嘴。洲上雜草叢生,有少數灌木。

1972年20號台風後,在南沙洲之南部,形成了新沙洲和西新沙洲,高度為3米。

中沙洲俗稱“紅草二”,與北沙洲近鄰,長500米,寬180米,麵積0.04平方公裏,地勢低平,高6米,有少數草木生長。

北沙洲俗稱“紅草三”,與南島近鄰,長300米,寬80米,麵積0.02平方公裏,地低平,高3.1米,有少數雜草生長。

西沙洲俗稱“船暗尾”,長約600米,寬約400米,麵積0.27平方公裏,高2米,呈卵形。地勢低平,沙質鬆散,挖沙成井,即得可供食用淡水。沙洲在強台風侵襲時,會被海水淹沒。

浪花礁俗稱“三筐”。北距濱湄灘13海裏,西北距玉琢礁28海裏。為西沙群島中第三大環礁,是個典型的橢圓形環礁。東西長約10海裏,寬約5海裏,內圍一瀉湖,礁邊為峭崖。邊緣岩石多被衝蝕。低潮時部分礁石露出水麵。礁西側有三個入口處,40噸級船可以進入環礁瀉湖內。以往航船多觸礁於此。1980年中國政府在浪花礁上建立了燈塔,以利航行。

濱湄灘俗稱“三筐大榔”,在浪花礁北13海裏,湛涵灘西南約5海裏,為第二級水下階地。灘東西長145海裏,平均深度約為16至34米,灘南部為最淺處,水深137米。湛涵灘俗稱“仙桌”,在濱湄灘東北5海裏。為第二級水下階地。由三組駔礁石組成,南北長約6海裏,深度不一,灘西南部為最淺處,深約12.8米。

北邊廊在高尖石西南,湛涵灘的西北,為第二級水下階地。由南北二組相連的礁石組成,彼此相距48公裏。最淺處水深分別為11米和18米。

西渡灘在東島東北125海裏處,為第三級水下階地。最淺處水深23.8米。

銀礫灘在永興島西南7海裏處,灘長3海裏,寬1.5海裏。水深14.6米。

嵩燾灘位於浪花礁西南23海裏,西沙群島的南端。最淺處水深225米。

永樂群島在永興島的西南,距離約40海裏,由永樂環礁、北礁、玉琢礁、華光礁以及盤石嶼和中建島所組成。永樂環礁包括了廣金島、琛航島、晉卿島、全富島、鴨公島、銀嶼、銀嶼仔、石嶼、鹹舍嶼、珊瑚島、甘泉島、金銀島、筐仔沙洲。永興群島共包括了14個島,4個礁和1個沙洲。其中的甘泉島、珊瑚島、森屏灘、晉卿島、琛航島和廣金島,均在同一個巨大的弧形礁盤上。這個弧開礁盤是一個環礁,它的西南邊缺失,隻保留一串弧形島礁,又名“新月群島”。弧形環礁環繞著向南開口的淺湖,進入淺湖的水道有三條,即:琛航島與晉卿島之間的水道,甘泉島與珊瑚島之間的水道,以及羚羊礁與琛航島之間的水道。

永樂群島中的主要島礁是:

金銀島俗稱“尾峙”。在甘泉島的西南,相距7海裏。島的東西長1275為,寬約650米,麵積0.64平方公裏,高6.2米,是典型的碟形盆地,四周比中間高1至2米,中部為幹涸瀉湖。島西東各有二三個沙洲,低潮時可見。島上有井數口,水可飲用。島上森林茂密,林木高大,島糞豐富。島的西南麵有沙洲,低潮時可露出水麵;礁盤上已挖出一條航道,可供水船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