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是南海台風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台風的孕育地”、“風雨的搖籃”。
南海諸島海域也是全世界台風活動最頻繁的海區之一。有關南海台風活動的記載,在中國可以追朔到晉代。在古書上常稱“大風”或“颶風”,後者意指具有四方之風的意思。目前可查到的,“颶風”兩字最早見於唐韓愈《謝上表》(公元819年):“颶風鱷魚,患禍不測,州南近界,漲海連天”。又見於《宋史》(卷六十七):“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八月,瓊州(今海南島)颶風,環城門,州署民舍殆盡”。此外,在《南越誌》中有:“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常以五月、六月發”。
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發生的台風,是一種巨大而猛烈的熱帶海洋風暴,波及範圍很廣,移動速度很快。每當夏季陽光垂直照射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時候,由於這裏有星羅棋布的低平的珊瑚島礁,它具有像陸地那樣吸熱快的性質,因而吸收的太陽熱能比沒有珊瑚島礁分布的海域要多,使這裏的海水溫度上升得較高,達到27℃以上;同時大量水蒸汽進入大氣層中,形成了濕熱的空氣。濕熱空氣膨脹變輕,急速上升,並在上升過程中變冷凝結,又放出大量潛熱,加熱鄰近空氣,使上升加快。這樣逐漸形成了一個低壓中心,四周較冷的空氣,便迅速向低壓中心填補。在地球自轉運動影響產生偏向力的作用下,發展成為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空氣旋渦。這種空氣旋渦在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兩股氣流的撞擊下,上升加速,旋轉加劇,氣壓越來越低,風力越來越大。當空氣旋渦中心附近的風力達到8級或8級以上時,便成為台風。
在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台風,叫做“南海台風”。它的特點是範圍小,直徑一般隻有200公裏左右;強度弱,最大風力多在8至11級之間,隻有少數達12級以上;不規則,行向多變,登陸地點難測;來勢急,常在生成後不到兩天,甚至半天就登陸了。在氣象學上把它稱為“非常態台風”,長期在南海諸島附近海域航行的中國海員和漁民,又把它稱為“土台風”。
南海台風絕大多數在每年7月到10月的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附近海麵出現。也就是發生在北緯12度至22度、東經112度至118度之間,影響南海諸島的台風,一般來說,每年1到3月基本上沒有,4月也相當少見,以9月為最多。南海諸島附近不僅是台風的發源地,而且還經常受到從菲律賓以東洋麵移來的“客台風”的影響。強台風經過南海諸島時,風狂、雨急、浪大、潮高,不僅毀壞林木和建築物,而且衝刷沙洲和島嶼,能使之變形。據島上的人介紹,1970年第13號台風侵襲西沙群島,風力超過12級,持續40多個小時,許多島上倒樹斷枝滿地;永興島沙堤被風浪蝕去一部分,使島嶼麵積減少;琛航島東北岩和東南岩,由風浪堆積起寬10至30米、高3至5米的大塊珊瑚殘骸,又使島與麵積增加。此外,台風還影響著這一海區的航行。
南海諸島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還盛行東北季風,它是從亞洲大陸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奔向南海的。到南沙群島生產的漁民,大多在立冬以後,乘東北季風揚帆南下,直赴1至5月的“大春潮”漁訊期,然後乘西南季風回南沙群島繼續生產,或滿載而歸返回海南島。北宋朱緒躶在其所著的《萍洲可談》一書中,就有“船舶去以十一、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的記述。沿海漁民還把能吹送海舶歸來的夏季風稱為“舶躶風”。宋朝著名詩人蘇東坡就有過“三旬已過黃梅雨,萬裏初來舶躶風”的詩句,他還在《舶躶風詩》的題解中寫道:“吳中梅雨既過,颯然清風彌旬。歲歲如此,湖人謂之舶風。是時海舶初回,雲此風自海上與舶俱至雲爾。”可見中國沿海漁民早就利用南海諸島的定期轉變方向的季風來為生產和航海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