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一支海上編隊,浩浩蕩蕩駛向南沙群島海域。這支由多種艦船組成的海上編隊,受命於中國政府,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1987年3月舉行的第14屆大會通過的全球海平麵觀測係統實施計劃和決議要求,在南沙群島永暑礁建立一座海洋氣象觀測站。
1988年8月2日,是南沙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天。經過180多個日日夜夜的施工,永暑礁海洋觀測站勝利竣工。踏上永暑礁,但見海洋觀測站大樓在人造陸地和防坡堤的環抱中,陸域開闊,道路交叉,油庫、水庫一個挨一個,還有平整的籃球場。寬敞的永暑港灣內碧波蕩漾,一艘艘艦船停泊在港灣長長的碼頭旁。海洋觀測站大樓的樓頂,一麵五星國旗在上麵高高飄揚。各種彩旗在樓頂四周迎風招展。
衛星雲圖接收天線、氣象雷達天線、百葉箱等各種觀測設施和一閃一亮的航標燈,布滿了樓頂。走進水文氣象觀測室,隻見自動化儀器紅燈閃、綠燈亮,微機屏幕上彩色氣象衛星圖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電子計算機正在“嘀嗒”“嘀嗒”地記錄著觀測數據,發訊機正在自動地向國內外發出南沙海域的水文氣象資料。海洋觀測站裏裝備了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水文氣象觀測儀,自動化程度高,觀測項目多,獲得資料全。
不僅可以全天候觀測報告南沙海域的多種水文氣象參數,而且向聯合國、太平洋平均海麵組織提供南沙海域每月水位的平均值,向世界交換低緯度海氣資料,為各國來往南沙的船隻及時提供航海保障。南沙海洋觀測站的建成,對於研究太平洋海平麵的變化規律和地殼變遷、熱帶海洋水文氣象和北部灣及西南海域台風形成,對南海海洋資源和地理環境研究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據南沙海洋觀測站的科技人員介紹,由於南海諸島所在的海區,大部分為南海的腹心地帶,基本上不受沿岸陸地的影響,因而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水溫、鹽度、透明度等水文條件。
南海諸島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很高,水溫具有明顯的熱帶深海溫度高、年變化小的特點。東沙群島海域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71℃,最低的2月為24.5℃,最高的6月為28.9℃,年變化差為4.4℃。西沙群島海域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6.8℃,最低的1月為24℃,最高的6月為29℃,年變化差為5℃。南沙群島海域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7.9℃,最低的1月為26.4℃,最高的6月為29.3℃,年變化差為2.9℃。南沙群島由於比較靠近赤道,其水溫比西沙群島和東沙群島為高,年變化差也較小。從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上看,75米深度以內的水溫在20℃以上,此後隨著深度的增加,水溫逐漸下降,至2500米深,水溫降至2.4℃以下;而2500米以下,溫度又略有上升。
南海諸島附近海域,一直保持著較正常的含鹽量,表層海水鹽度較高,分布均勻,變化較小,平均在34‰左右。即使在雨量較多的夏季,由於雨水均勻分布於海麵,加上島嶼麵積小,不能形成河流,因而海水鹽度仍有33‰,在幹旱的冬季,鹽度又增加為34‰,和太平洋鹽度相當。而在鹽度垂直分布上,隨著深度的增加,鹽度也略有增加,到2500米以下一直到海底,鹽度大於34.6‰,終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