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人們的天賦與才能不被激發、不能保持、不能被發揚光大,那麼,其固有的才能就要變得遲鈍而喪失它本應具有的力量。
愛迪生說,“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叫我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表現“我”的才能的最好途徑。拿破侖、林肯未必能做的事情,但“我”能夠做,這隻要盡“我”最大的努力,發揮“我”所具有的才能。
絕大多數人的體內都潛伏著巨大的潛能,但這種潛能酣睡著,一旦被激發,便能做出驚人的事業來。
在美國西部某市有一位法官,他中年時還是一個不識文墨的鐵匠。但60歲時,卻成了全城最大的圖書館的主人,獲得許多讀者的稱讚,被人認為是學識淵博、為民謀福利的人。這位法官惟一的希望,就是要希望同胞們都接受教育。可是他自身並沒有接受過係統的教育,為何產生這樣的宏大抱負呢?原來他不過是偶然聽了一篇關於“教育之價值”的演講。這次演講喚醒了他潛伏著的才能,激發了他遠大的誌向,從而使他做出了這番造福一地民眾的事業來。
生活中,有許多人直到老年時才表現出他們的才能。為什麼到了老年才激發出他們的才能呢?原來有的是由於閱讀富有感染力的書籍而受到激發;有的由於聆聽了富有說服力的講演而受感動;有的是由於朋友真摯的鼓勵。朋友的信任、鼓勵、讚揚對於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不少印第安青年的照片,曾在印第安人的學堂裏刊登過。他們從學校裏畢業時的神情與他們剛剛從家鄉裏出來時的神情大為不同。在畢業照片上,他們是一副氣宇軒昂的模樣,一個個服裝整齊,臉上流露出智慧,雙目炯炯有神,顯得才華橫溢。看了這樣的照片,你一定可以預見他們將來能做出偉大的事業來。但是大部分人回到他們自己的部落以後,奮鬥不了多久,就不能保持他們的標準了,逐漸又恢複了往日的麵目。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也有少數人由於具有堅強的意誌,抵抗墮落的力量而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
倘若你和失敗者談話,你就會發現:他們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曾走進過激發人、鼓勵人的環境中,他們的潛能從來不曾被激發,他們沒有力量從不良的環境中振作。
在一生中,無論何種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價,走入一種可能激發你的潛能,可能激勵你走上自我發展之路的環境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於你日後的成功,具有重大的影響。你更要與那些在世界上有所表現的人接觸,他們往往誌趣高雅,抱負遠大。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你很大的幫助,使你早激發出你的才能,早日取得成功。
書籍中可以找到寄托。
一個人一旦擁有了生活的強項,心裏就會踏實許多。但所謂的強項都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借鑒和運用出來的。例如,從書籍中就可以找到人生強弱對比的事件。
一個沒有書籍、雜誌、報紙的家庭,就像一座沒有窗戶的房屋。有了書籍,孩子們常常接觸書本,他們自然就會生出讀書的興趣,往往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增長許多知識。所以現代家庭必須要有書籍。書籍是現代社會生活的必需品。
很多學生在學校就養成了一種重要的習慣,那就是去閱讀各門各類的書籍。從一個有著形形色色書籍的圖書館中,辨別選擇書籍來閱讀,這種就像是一個工人善於選擇工具一樣的能力,對他一生都是有幫助。
耶魯大學校長海德雷說:“無論是商業界、交通界還是實業界的成功者,都這樣對我說,他們最需要的人材是大學培養的、能善於選擇書本、能活用書本知識的青年。而這種善用書本、活用書本能力的最初培養環境是家庭,尤其是那些具備各類書籍的家庭。”
如果讓一個孩子常有接觸書籍,使用書籍的機會,那麼他從書本上將會從中獲得驚人的智慧。
凡是家中備有不少辭典、百科全書、參考書和其他有益書籍的孩子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利用那容易虛度的時間教育他們自己,而那種教育的成本往往要比接受學校的教育便宜不止十倍。而且家庭中備有各種書籍,能使家更加典雅溫馨,更具吸引力,能使孩子們樂於呆在家中閱讀各種書籍。那種不注意孩子的教育,在家中不備書籍的家庭,孩子們往往不願在家裏呆著,結果常常可能陷入各種危險的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