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讓惰性扔進垃圾桶(1 / 2)

——麵對死亡你要麼徒勞無益地恐懼和擔憂,要麼將它作為生活的力量,督促自己學會真正地生活。

——要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養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

——如果一個人決心想獲得某種幸福,那麼他就能得到這種幸福。

學會主宰自己的幸福,主宰自己就是把握人生的強項!

人生可以歸納為幾個詞:生活——我行我素——享受——

愛。麵對死亡你要麼徒勞無益地恐懼和擔憂,要麼將它作為生活的力量,督促自己學會真正地生活。當你在人生道路上想做出一項決定,而又不知是否應該支配自己時,你可以向自己提出一個“我還可以活多久?”問題來幫你作出選擇,這樣你就可以作出自己的抉擇,同時讓那些長生不老者去自驚自擾、自怨自艾,去懷疑你的強項吧。

如果你不願選擇這種做法,你就可能陷入按照別人給你設定的方式度自己的一生。既然我們都是宇宙生靈中的“滄海一粟”,即然空中飛逝的流星,並我們都感觸到了生命的短暫和人生的飛逝……那麼,我們應該讓這一瞬間過得美好而愉快,讓她發出應有的光彩。生命屬於每一個人,你應該根據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要主宰自己,首先要摒棄一些習以為常的、甚至誤以為真的荒謬觀點。例如,在衡量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時,人們總要看他能否解決複雜的問題,能否在閱讀、寫作或計算等方麵達到一定水平,能否迅速地解答出抽象的數學方程式,等等。若從這一點出發,那隻有正式的教育和書本知識才能衡量一個人能力的大小。這就會出現一種知識勢利傾向,而另外一些人悲觀失望的現象。人們總是認為,一個人如果受過很高的教育,獲得了很高的文憑,或者在某一方麵成績突出,如數學、科技、詞彙量、記憶力或速讀,他就比人家“聰明”。然而,當我們走到精神病醫院時會發現這是一種謬誤:因為那裏的許多病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事實上,衡量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標準應是他能否時時刻刻都真正幸福而快樂地生活。

如果你很幸福,並能很好地利用生命的每一分鍾,那你就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善於解決問題的人是常會有一種成功和滿足感,這樣有助於實現和獲取人生的幸福。但是如果你不能解決一些具體困難,結果仍能保持精神愉快,或至少不會讓自己很不愉快。那麼,你也是一種聰明之人。你的聰明在於,你掌握了一種對付神經崩潰(即精神崩潰)的良方和法則。

你也許會問:“人的神經怎麼會崩潰呢?”是的,人的神經本身是不會崩斷的。即使你通過解剖去尋找,那也是找不到的。對於一個“聰明”人,他是不會出現神經崩潰的。因為他能夠支配自己,並懂得應如何擺脫消極情緒和得到幸福,同時他們知道如何應對(而不是完全解決)生活中的每個問題。聰明人評價智力的標準,不是看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至於問題是否得到解決,那是次要的。

因此,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辦法來確定自己是否是一個聰明人,即自己在困難條件下所選擇的感情。我們生活在同一社會環境中,不管種族、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差異如何,隻要與人進行社會交往,都會遇到意見分歧、矛盾衝突和妥協讓步等相同或類似的問題。同樣,金錢財富、生老病死、和天災人禍也是每個人無法回避的問題。麵對這些問題,有些人能夠經得住考驗,不讓自己心灰意冷;而有些人則可能會一蹶不振,甚至神經崩潰。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把這些問題視為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不以這些作為衡量幸福的標準,那麼他便是最聰明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

要想主宰自己,首先要培養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這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有很多其他因素有礙於個人去支配自己。但有一點你可確信,你每時每刻都能作出情感上的選擇。你也許會認為,人的情感是無法控製的;憤怒、恐懼、怨恨、愛慕、喜悅、歡樂等情感都是由然而生的,個人是無能為力的,無法控製的,隻能接受,聽之任之;你還可能認為,當一些悲傷的事情發生時,你就會自然感到悲傷。

拋棄惰性的方式。

惰性永遠不構成強者生活的內容。

當你聽到這一說法時,會覺得很奇怪,人怎能選擇自己的幸福?事實確實如此,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

“我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決心想獲得某種幸福,那麼他就能得到這種幸福。”

人與人之間其實隻存在一種很小的差異,那就是心態的積極與消極。但就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往往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天壤之別——有的人非常幸福,而有的人終生不幸。希望獲得幸福的人應采取積極的心態,這樣他們會把幸福吸引到身邊。而那些態度消極的人不僅不會吸引幸福,相反還排斥幸福,當幸福降臨到他們身邊時,他們可能毫無覺察,或者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