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深入到幽深的曆史隧道,會驚奇地發現,正如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光速把時空的距離奇特地縮短了——但這裏不是自然的時空,而是曆史的時空;仿佛各個時代之間、人物事件之間,其相互關係豁然明朗了,其前因後果、脈絡線索、蹤跡走向,變得異常清晰了。從這條曆史的隧道中觀察最近二十年發生的有關民粹主義的爭論時,仿佛有一條明顯的線索,把我們從這場爭論引向了一個標誌性的參照物——“經典的”俄國民粹主義。於是,我們轉向它,訴之於對它的考察,就是曆史和邏輯的必然了。
一、俄國民粹主義的發展概況
俄國民粹主義是發生在俄國19世紀40—50年代至上世紀頭20年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潮。它是俄國在專製農奴製走向嚴重危機,資本主義薄弱發展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也是俄國這種落後的農民國度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從直觀意義上說,它最初反映了“懺悔貴族”對農奴製社會不合理性和沉重罪孽的一種懺悔意識,也反映了探索俄國發展道路的先進分子對西歐資本主義道路及其血腥罪惡的失望情緒;從客觀意義上說,它代表著社會中下層“被侮辱被損害者”,特別是農民和小生產者對專製農奴製的仇恨和抗議。在1861年農奴製改革以後,這一思潮則代表了農民和廣大勞動群眾在農奴製殘餘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榨下,對剝削製度的殘酷性和非正義的反抗情緒,特別是反映了農奴製改革的不徹底性所造成的掠奪性後果,以及由此給農民和被壓迫人民所帶來的沉重苦難;同時也反映了農民群眾抗議農奴製及其掠奪性改革,抵製資本主義奴役的要求,以及麵對資本主義發展所產生的恐懼情緒。它最初萌生在進步的“懺悔貴族”中,後來則主要在平民知識分子當中傳播,實質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農民社會主義。
俄國民粹主義思潮從19世紀中前期形成,在60—70年代發展為社會運動,再經80—90年代的演化、低潮,到20世紀初再度活躍、高漲並賦予其新的含義,是一種曆史地發展變化著的社會政治思潮和社會運動。它在各個時期有過不同的稱謂,在其剛形成的19世紀50和60年代之交,貴族陣營曾稱它的代表人物為“虛無主義者”;70年代,他們自稱為“人民派”;直到70年代下半期,隨著“土地自由派”的出現,他們才稱呼自己為“民粹主義者”。俄國民粹主義從19世紀40年代後期起到20世紀初,在各個曆史時期曾有過各種不同的派別和組織。它主要分為兩大派別,一為革命民粹主義;一為改革派民粹主義(或稱自由民粹主義)。其中,60年代末到70年代高潮時期的革命民粹主義,又可分為三個派別,一是以巴枯寧為首的暴動派;二是以拉甫羅夫為首的宣傳派;三是以特卡喬夫為代表的奪權派。80—90年代的改革派民粹主義,則可分為以米海洛夫斯基為代表的左翼,和以П.П.切爾溫斯基和И.И.尤佐夫等人為代表的右翼。在70年代末,作為革命民粹主義主要組織的“土地與自由”社,又分裂、演變為“黑土平分派”和民意黨。幾乎與此同時,從革命民粹主義者中也分化出來了一部分改革派民粹主義者。進入20世紀,曾在19世紀80—90年代因民意黨人恐怖暗殺而一度陷入危機的民粹主義,隨農民狀況的惡化再度複興,先後建立了社會革命黨和人民社會黨,並在杜馬中形成了勞動派。人民社會黨為民粹主義右翼,社會革命黨起初主要包括了中派和左翼。
曆史上這些不同的派別和組織,各有其時代特點。列寧把19世紀50—60年代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被稱作“革命民主主義者”的革命民粹派,稱為“啟蒙者”或“‘60年代遺產’的代表者”;把70年代的革命者稱為“老民粹主義者”或“社會革命的民粹主義者”;把80—90年代的“自由民粹主義”稱為“現代民粹主義”;而把20世紀初期的各民粹主義黨派,又稱為“新民粹主義者”;等等。無論俄國各個曆史時期的民粹主義被冠以何種名稱,也無論它們依曆史條件而表現出何種具體形態,其共同的本質屬性,還是一種“俄國農民民主派的思想體係(觀念體現)”,《列寧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頁。或曰農民民主主義,在革命中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同盟者。
二、俄國民粹主義的主要思想特征
俄國民粹主義是由其創始人赫爾岑提出的“俄國社會主義”理論所奠基,通過另一創始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發展,並為不同時期各主要派別的思想家所充實、豐富而建立起來的。19世紀50—60年代之交,在民粹主義思潮形成之初,“虛無主義”曾是對它的一種稱呼。“民粹主義”這一術語,是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文獻中才出現的;當時,它還沒有這一術語後來的含義,通常隻是表示企圖研究人民生活製度,用以減輕民眾(首先是農民)苦難的一種願望和努力。70年代的革命者,還多稱自己為“人民派”。隻是到70年代後半期,“土地自由派”才自稱為“民粹主義者”(“народник”)。“民粹主義”一詞同來自西方的“平民主義”一樣,都以“人民”為詞根,有“人民派”、“親民”、“愛民”、“崇尚、信仰”人民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