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民粹主義問題在我國思想理論界的熱度始終未減,人們對它的關注和爭論一直持續不斷,其個中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麵的;但立足於我國國內,關注民粹主義在中國的淵源、流變和影響,以及它在俄國這個民粹主義主要發源地的發展、演變和影響,以及俄國民粹主義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從曆史到現實的難分難解的瓜葛,則是對其關注、研究的最基本方麵。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在20世紀席卷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波及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對世界影響之深、之大,是空前絕後的。它所出現的問題和遭遇的挫折,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命運,人們自然要縈懷其曆史命運,期望追本溯源,了解其發祥源頭、曆史走向、發展脈絡、旁流支脈等等各方麵的問題。民粹主義在俄國有深厚的社會曆史土壤,是近代以來俄國最強大的社會政治思潮之一,它在俄國解放運動中與社會民主主義、布爾什維主義有著從同源共生到分化流變的血肉聯係,這樣,人們要了解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問題與挫折,自然要聯係到俄國民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和政治目標等等。實際上,民粹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影響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民主革命早期,特別在其發軔和動員時期,民粹主義一般所起的作用是比較正麵的、積極的,而隨著民主革命的深入,越由民主革命向前發展,特別是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它的積極作用則逐漸為消極作用所取代,越來越表現出負麵的後果來。而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消極作用和負麵後果就越來越大,甚至表現出巨大的危險來。在民主革命中後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甚至可以說有這樣一個規律,民粹主義影響越大,革命受挫就越嚴重,民粹主義影響越小,革命受挫就越小,而如果消除了民粹主義的影響,那革命和建設就會順利發展,並取得越來越大的勝利。這是為一係列國家和地區的事實所證明了的。這裏,民粹主義與各國革命和建設的關聯性,集中表現在民粹主義與“超階段”社會主義的關係。
我們研究這個課題的基本結論,就是俄國民粹主義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超階段論”有著密切聯係,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挫折和失敗需要追溯民粹主義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就集中表現為“超階段”社會主義。
在結束這個課題的時候,集中對俄國民粹主義的“超階段”、“直接過渡”理論及其影響、危害和社會階級根源加以概述,以期加深對“超階段”社會主義的認識,劃清馬克思主義同俄國民粹主義的界限,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
一、“超階段”社會主義是俄國民粹主義的思想要害俄國民粹主義是於19世紀中前期產生、形成,經過60—70年代的發展,80—90年代的演化,到20世紀初再度活躍、高漲,並賦有新的含義,是一種曆史地發展變化著的社會政治思潮。它是在專製農奴製走向嚴重危機,資本主義薄弱發展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也是俄國這種落後的農民國度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從客觀意義上說,它代表著社會中下層“被侮辱被損害者”,特別是農民和小生產者對沙皇專製農奴製的仇恨和抗議,同時也反映了農民群眾麵對資本主義發展,對資本主義奴役下的兩極分化和朝不保夕的小生產者的命運,所產生的恐懼情緒。俄國民粹主義所追求的目標,實質上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農民社會主義。
俄國民粹主義的思想理論體係,是由其創始人赫爾岑提出的“俄國社會主義”理論所奠基,通過另一創始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發展,並為不同時期各主要派別的思想家所充實,經過不斷豐富、補充而建立起來的。19世紀50—60年代之交,在民粹主義形成之初,“虛無主義”曾是貴族陣營對它的一種稱呼。70年代的革命民粹主義者,多自稱為“人民派”。“民粹主義者”(“народник”)一語,在俄文中,同西方的“平民主義”、“民粹主義”(“populism”)一樣,都以“人民”(俄文——“народ”;英文——“populace”)一詞為詞根,有“人民派”、“親民”、“愛民”、“崇尚、信仰”人民的含義。